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福建南部海区一些网箱养殖石斑鱼常见一种流行性孢子虫病,病鱼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消瘦。外表无明显病理症状,部分病鱼腹部膨大变形,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腹腔、生殖腺、肝脏、结缔组织以及肌肉组织内散布或成串排列数个到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黑色或银灰色孢囊。包囊内含大量孢子虫的子孢子,子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4~5μm。根据形态学以及寄生特点确定该寄生虫是一种匹里虫。  相似文献   
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厦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1年加入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网络,对厦门市辖区内水产养殖病害进行跟踪监测并提出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3.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广东沿海对虾育苗场的南美白对虾亲虾暴发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亲虾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还有一些亲虾同时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发病对虾体色发红,部分对虾体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对这些病毒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导致本次对虾传染病的WSSV基因片段与基因库已报告的WSS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确定这些亲虾主要因感染了WSSV和TSV而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5.
对虾匹里虫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亚玲 《齐鲁渔业》2008,25(7):9-10
匹里虫(Pleisotopbora sp)属原生动物门,微孢亚门,微孢子目,单丝亚目,微粒子科。寄生在对虾上的微孢子虫,已报道的有4种,奈氏微粒子虫(Ameson 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otophora penaei)、桃红对虾八孢虫(Agmasom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gmasoma penaei)。微孢子虫病已在我国山东、广东和广西发现,在广东和广西是一种较为常见和危害较大的病,  相似文献   
6.
真菌感染是对虾育苗常发性疾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主要病原有:镰刀菌(Fusarium)、海壶菌(Haliphthoros sp)和链壶菌(Lagenidium sp),其中链壶菌的危害最严重,溞状幼体最敏感,其次是无节幼体和糠虾幼体,在水温26℃~32℃,染病后16h~24h,死亡率可达100%,生产试验显示制霉菌素对链壶菌的有效防治率为45%~90%;以藻抑菌的生态育苗方式,效果显著,虾苗健康,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福建南部养殖石斑鱼暴发性疾病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南部网箱养殖石斑鱼常暴发急性传染病,经试验确认的传染病病原有神经坏死病毒、微孢子虫、本尼登虫以及多种弧菌.由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组织和视网膜细胞严重空泡坏死;微孢子虫病表现为腹部、生殖腺、肝脏、肌肉等组织寄生大量孢子囊;本尼登虫主要寄生于石斑鱼的体表;感染的细菌主要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河流弧菌等10种,这些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调查结果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是该地区养殖石斑鱼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