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味觉受体 I 型(taste receptor type I, T1R)家族在对环境营养物质的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理解鳜(Siniperca chuatsi)味觉受体 I 型家族成员数目、表达特征与其肉食性之间的关联, 利用基因家族分析从鳜基因组数据中鉴定了 T1R 家族成员基因, 荧光定量 PCR 测定了孵化后 0~30 d (0~30 dph, days post hatching)、驯食饲料后 T1R 家族成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 鳜 T1R 家族包括 4 个基因: t1r1、t1r2a1、t1r2a2、t1r3, 4 个基因序列、结构域完整; t1r2 基因出现了复制(t1r2a1、t1r2a2), t1r2a1、t1r2a2 外显子结构一致, 结构域相同, 仅第 3、4、5 内含子和 5ʹ 端 UTR 长度不同。选择压力(dN/dS)分析表明, 鳜 t1r1 正向选择, t1r2s t1r3 负选择, 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进化压力可能与其独特食性(终生以活饵为食)有关。4 个味觉受体 I 型基因 t1r1、t1r2a1、t1r2a2、t1r3 自开口前开始表达, 20 d 后表达增加, 其中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甜味受体基因 t1r2s; 饲料驯食养殖后, 4 个 t1r 基因表达量下调, 其中鲜味受体基因 t1r1 表达下调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鳜味觉受体基因对其肉食性形成与适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