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3篇
  7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5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脲酶抑制剂采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采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析NBPT与DMPP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地上部氮素回收率,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氮素回收率提高幅度为19.4%与23.7%。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显著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氮素回收率,证明了生产上氮肥后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发现自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些不想养的鱼,然而.对于六间来说.我绝不会碰到这个问题.这种气质非凡的鱼深深地吸引着我。因为我从没去过坦干伊克湖.也不是一个鱼类学家。所以,我的讨论只是从一个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及借鉴了其他人经验的水族爱好者的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 《湖北畜牧兽医》2016,(12):53-54
为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指导各地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共同制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现将其全文刊登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在医用方面已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但其在农用方面的活性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种子生物测定法,首次测定龙须藤茎皮甲醇提取物及分离组分对6种农业有害真菌和单、双子叶两种植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龙须藤甲醇浸提物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油菜Brassica napu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根芽均没有抑制作用。但其甲醇浸提物中分离的大部分组分对供试病原菌和植物的根芽都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杀菌活性方面:10号组分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达到80.0%和78.0%,除草活性方面:1~3号组分对油菜根的抑制率较高,达到50%以上,2号组分对稗草根的抑制效果最好,达到68%。可见,龙须藤茎皮提取物中含有具有良好杀菌活性和除草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柱头外露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一个重要性状。本研究旨在初步鉴定控制柱头外露率的QTL。【方法】以高柱头外露率粳稻两系不育系大S×低柱头外露率热带粳稻品系D50的F_2群体及海南陵水、浙江杭州两地重复种植的F_(2:3)群体为材料,考查F_2群体及陵水、杭州两地两次重复F_(2:3)群体单边柱头外露率(PSES)、双边柱头外露率(PDES)和柱头总外露率(PES)。【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单边柱头外露率、双边柱头外露率和柱头总外露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构建的大S×D50 F_2群体遗传连锁图谱,QTL分析检测到水稻柱头外露率QTL 21个,分布于第1、2、3、4、6、7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幅为0.1%~57.6%,除个别贡献率极低的位点外,绝大部分QTL加性效应来自于高值亲本大S。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和第12染色体的两个位点q PDES4,q PES12在F_2和两次重复F_(2:3)群体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分别达17.86%和16.98%。位于第3染色体的q PES3位点在陵水、杭州两次F_(2:3)群体中重复检测到,贡献率高达25.6%。【结论】检测到的QTL,有些与其他学者报道的处于同一位置,有些则是新的柱头外露率QTL。这些水稻柱头外露率QTL为今后柱头外露率基因精细定位、克隆、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选育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没食子酸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没食子酸(gallic acid,简称GA)在水稻叶片上的残留时间,并在检测水稻叶片上残留量的同时接种病原菌,调查接种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情况,以确定GA在水稻叶片上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研究结果表明,GA不具有内渗作用,只残留在水稻叶片的表面。分别用100、200和400 mg/L的浓度处理叶片后,GA在叶片表面的残留时间分别为16、24和28 d。200 mg/L浓度处理叶片后,G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为16 d。研究结果可为有效使用GA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弄清其入侵生物学特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内设置6个温度(17、22、27、32、37、42℃)饲养草地贪夜蛾,测定其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及繁殖力等,探究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2℃条件下仅能短暂存活,在17~32℃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其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条件下世代历期和幼虫期分别为(58.73±1.46)d和(21.79±1.03)d,37℃条件下则分别仅为(22.57±0.84)d和(11.12±0.31)d。成虫寿命在17~27℃范围内差异不大,之后随温度升高而缩短,37℃下成虫寿命仅为27℃下的1/4左右,且在该温度下成虫无法正常羽化,雌成虫不产卵。17~32℃下雌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期则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延长,平均单雌产卵量在27℃下最高,为(565.50±143.40)粒。说明温度升高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缩短,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幼虫取食量增大,对作物的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8.
正《甘肃畜牧兽医》是由甘肃省农牧厅主管、甘肃农业杂志社主办的畜牧兽医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现为月刊,大16开。致力于推广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生产经验,为畜牧兽医科学的社会化、现代化服务。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799X,国内统一刊号CN 62-1064/S。一、征稿范围《甘肃畜牧兽医》主要刊登畜牧兽医行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等专业性稿件,内容应具新颖性和可读性。主要栏目:专家讲坛、综述专论、畜禽繁殖、遗传育种、动物医学、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草原草业、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等。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特色稿件和专家稿件。对于有重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宽缨酮(EN)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采用浸渍叶碟法和饲料混毒法, 以印楝素为对照, 检测宽缨酮对棉铃虫的拒食及抑制生长发育活性。结果表明, 宽缨酮和印楝素的拒食中浓度分别为12.04 μg/mL和21.62 μg/mL, 宽缨酮的拒食活性优于印楝素。以含10 μg/g宽缨酮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 在第10~12天幼虫体重相比对照分别下降87.90%、88.04%和80.74%, 并推迟5 d化蛹, 蛹重降低。化蛹率、羽化率和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6.00、37.39和14.98百分点, 蛹和成虫的畸形率分别是对照的2.89倍和3.33倍。综上所述, 宽缨酮对棉铃虫具有明显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对温室白粉虱高效的农药复配组合,本试验选择9种杀虫单剂对田间采集的温室白粉虱进行了毒力测定,并利用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对氟吡呋喃酮与8种杀虫剂复配组合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价,同时对筛选出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剂毒力测定中,LC50最低的为鱼藤酮,最高的为螺虫乙酯,48 h LC50分别为0.43μg/mL和78.59μg/mL;毒力大小顺序为鱼藤酮>氟啶虫胺腈>除虫菊素>苦参·印楝素>d-柠檬烯>氟吡呋喃酮>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螺虫乙酯。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为氟吡呋喃酮与d-柠檬烯5∶1、氟吡呋喃酮与苦参·印楝素1∶2和1∶5,共毒系数分别为268.31、247.80和241.46,LC50分别为5.76、4.51μg/mL和4.34μg/mL。氟吡呋喃酮与d-柠檬烯5∶1复配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配比。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 d后,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与1%苦参·印楝素乳油、5%d-柠檬烯可溶液剂复配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达到83.5%~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