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1.
A型流感病毒是重要的人和动物病原体,每年都会在人群中引发季节性流感流行,偶尔还会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A型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与该病毒的多个蛋白有关,其中血凝素是该病毒宿主范围的主要限制因素,但聚合酶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NS1)的作用也不容忽视.A型流感病毒通过不断地适应各类宿主和长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本研究以豚鼠为模型评价了5株H9N2亚型AIV在豚鼠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水平传播能力,并分析了5株病毒血凝素(HA)蛋白的分子特征。结果表明,5株病毒均属于CK/Beijing谱系,其中2株病毒的HA具有人样受体特征(Lys226),2株病毒具有禽样受体特征(Gln226),而A/Chicken/JN/Li-2/2010(H9N2)株在该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苯丙氨酸(Phe226)。裂解位点分析表明,5株病毒均具有低致病性AIV特征。个别病毒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存在增加或缺失现象。感染试验表明,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且在鼻甲骨处复制稳定,平均病毒滴度为2.01 Log EID50/mL~4.5 Log EID50/mL。传播试验表明,所有病毒株的人工接种豚鼠的鼻洗液中均能够检测到病毒,最长排毒期为接毒后第8 d,而接触组豚鼠鼻洗液中未检测到病毒。本研究表明,5株H9N2亚型AIV均属于CK/Beijing谱系,部分病毒株的HA蛋白已具备人样受体结合特征,并且关键氨基酸位点(226位)处出现新的突变。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通过上呼吸道排毒,但不能在豚鼠间同群传播。  相似文献   
3.
从A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病毒结构、病毒蛋白种类及功能、流感大流行、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等方面综述了目前A型流感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今后A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首次分离的H13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该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对其进行BALB/c小鼠和SPF鸡致病性试验以及豚鼠传播试验。序列分析表明HA碱性裂解位点序列为PAISNR↓G,为低致病性AIV。遗传进化分析表明NA基因属于北美谱系,其余7个基因均属于欧亚谱系;其中NA、NP、M、NS基因来源于鸥类,而HA、PB2、PB1、PA基因来源于野鸭类。动物致病性和传播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在鸡和小鼠体内不能进行有效复制,在豚鼠和鸡体内也不能进行排毒和有效传播。基因序列分析结合致病性和传播性试验表明H13N6亚型AIV分离株可能是通过候鸟迁徙而传入我国的新型重组AIV,但该病毒株仍只能感染野生水禽尚未获得跨越种间屏障感染陆生家禽和人的能力,尚不具备哺乳动物间和家禽间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30年中,已报道8种病原体可引起人和动物的肥胖,其中犬瘟热病毒是首个报道的可引起动物肥胖症的病毒。研究发现感染犬瘟热病毒的啮齿动物后期表现为病态肥胖。早期犬瘟热病毒的复制对感染鼠下丘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感染鼠表现为体重增加、脂肪细胞增大、体内瘦素受体表达水平下降、黑色素浓集激素前体(ppMCH)mRNA水平下降,高胰岛素血症,儿茶酚胺水平降低,这些因子与机体的食欲增强和(或)能量消耗减少有密切关系,与肥胖症的特征相一致。论文综述了有关犬瘟热病毒引起啮齿类动物肥胖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豚鼠体内连续性传播9代后,能够稳定的在豚鼠间传播,可见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感染能力以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因此,使用此株病毒A/Chicken/Jinan/Li-2/2010(H9N2)简称JN,应用小鼠动物模型,研究H9N2亚型流感病毒在小鼠肺内适应性传代后对小鼠的致病力,以及传代过程中流感病毒的变异。检测和筛选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探索H9N2亚型流感病毒变异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一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Jinan/Li-2/2010(H9N2)在小鼠的肺脏进行传代,将小鼠解剖、摘除肺部、研磨离心后经滴鼻接种下一代小鼠,传播九代后,用MDCK细胞扩繁病毒,得到鼠肺适应株JN-P9-2-M1;扩增、克隆传代病毒JN-P5-2-M1和JN-P9-2-M1的全基因测序,推断各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JN原代病毒(P0)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比对,得到各代次病毒核苷酸与氨基酸变化的位点;解剖小鼠,获得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脑和肠,滴定各组织中的病毒滴度,检测病毒的组织噬性;乙醚麻醉小鼠后,每个病毒稀释度鼻内接种3只小鼠,检测小鼠的幸存率和发病率;采集攻毒小鼠的肺部,固定后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比较JN原代病毒与JN-P9-2-M1对小鼠肺部的损害。【结果】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提高,其MLD50为103.5EID50,106EID50、105EID50、104EID50攻毒剂量的小鼠幸存率是0,而原毒JN对小鼠不致死,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性比原毒提高了至少1 000倍;攻入JN-P9-2-M1病毒剂量为106-103EID50的小鼠,体重明显减少,临床症状也很明显,攻毒后3-8 d,小鼠表现精神萎靡、被毛零乱、呼吸急促、弓背等症状,而原毒JN在106EID50时,小鼠的体重变化率都跟阴性对照组相似;JN-P5-2-M1和JN-P9-2-M1同原毒JN的受体结合特性相同,都是只能特异性结合SAa-2,6Gal受体,具有人样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JN病毒仅能在小鼠肺部检测到,病毒滴度很高,而JN-P9-2-M1不仅在小鼠肺部有很高的滴度,在小鼠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脑部都能检测到。【结论】 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提高,比原毒提高了至少1 000倍;PB2 E627K、HA N313D和HA N496S等3个位点可能是病毒对小鼠致病力初步提高的原因,而PA L342I和NA N218T这两个点突变,就有可能是进一步提高病毒对小鼠致病力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7.
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有囊膜的RNA病毒,具有8个基因节段,编码11种蛋白。根据病毒粒子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划分为甲,乙,丙3个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的抗原性又可以划分为16个HA亚型和9个NA亚型。所有亚型的流感病毒均已经在水禽中发现,其中H1~H3亚型的流感病毒在人类历史上爆发过大流行——1918 H1N1、1957 H2N2、1968 H3N2和2009 H1N1,而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事件的多次出现警示我们AIV一旦获得在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的能力将会引发新一轮的流感大流行。本文综述了影响流感病毒在哺乳动  相似文献   
8.
扩增、克隆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A/ mallard/ Sanjiang/275/2007(M-275)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并探讨该病毒的进化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克隆2007年从三江自然保护区野鸭身上分离到的H6N1亚型AIV,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同源性分析发现,M-275与H6亚型和N1亚型AIV同源性最高,说明M-275为H6N1亚型.其裂解位点为PQIETR↓G,无连续碱性氨基酸的插入,说明M-275属于典型的低致病性毒株.通过序列比对,M-275的HA基因与2000年以后北美以及中国地区分离到的H6亚型AIV同源性在97%以上,与HA基因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northern pintail/Alaska/44202-143/2006 (H6N1)和A/northern pintail/Alaska/44204-158/2006(H6N4),与N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是A/mallard/ON/499/2005(H5N1),推测M-275的NA基因片段来自于该病毒谱系.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A基因与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流行的N1、H2、N4、N8和N9等亚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NA基因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流行的H2、H5、H6、H11、H3等亚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B1基因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流行的毒株处于同一分支;而PB2、NP、M以及NS基因则与日本、韩国、香港和中国地区的病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A同中国地区和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瑞典等国家的毒株处于同一分支.M-275毒株基因组构成来源复杂,NA基因和NP基因分别与野鸭源的H5N1和HIN1等毒株同源性很高,表明H6亚型禽流感病毒也在不断的发生重排,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微流控芯片法在虾肝肠胞虫(EHP)、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性弧菌(VpAHPND)、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4种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原联检中的各项性能,设计针对上述4种病原扩增反应的引物,对已有芯片进行新的功能划分,同时优化该基因芯片的反应体系及恒温扩增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联检方法可同时检测上述4种病原,特异性好,30 min反应时间即可给出病原联检结果。EHP、 DIV1、WSSV、VpAHPND指标检出限分别为1μl 0.57拷贝、0.43拷贝、2.12拷贝、3.18拷贝,已达到甚至超过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的灵敏性。本次测试中的南美白对虾4种病原微流控芯片联检方法所用的检测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检测灵敏、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设备要求简单等特点,适合整个养殖过程中对南美白对虾EHP、VpAHPND、DIV1和WSSV的监测与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2018年冬季以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养殖脊尾白虾患“僵尸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实验采用LB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从病虾血淋巴中分离得到直径为1~3 mm、边缘整齐、米黄色隆起菌落;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回感后的脊尾白虾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脊尾白虾相同的症状,并在回感脊尾白虾体内也分离出了相同的菌株,符合科赫氏法则。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8S rRNA序列对比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菌株MQ2101具有酵母的典型形态,且与二尖梅奇酵母相似度达99.82%,结果表明菌株MQ2101为二尖梅奇酵母。致病性结果初步分析显示,MQ2101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浓度 (LD50)为1.39×107 CFU/尾。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脊尾白虾鳃、肌肉和肝胰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胰腺病变最为严重,肝小管呈现空泡化,管腔体积变大;在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均存在大量定殖的菌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2—5月发病迅速,发病率为5%~30%,死亡率为3%~10%。本研究确定了二尖梅奇酵母为江苏沿海地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病原,其对脊尾白虾具有较强致病性,主要侵染组织为肝胰腺和鳃。以上研究结果为脊尾白虾“僵尸病”的防控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