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川某猪场发生10日龄内仔猪严重腹泻、呕吐疫情,发病率达80%,死亡率高达70%。为确诊病原,无菌采集腹泻致死仔猪的肝脏、十二指肠内容物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实验室检测。经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十二指肠内容物中分离到大肠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大肠杆菌可在12小时左右致死小鼠。对提取的肠系膜淋巴结总RNA进行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病毒的特异性RT-PCR检测,结果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为阳性。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检测综合判定本次疾病流行的主要病因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继发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正>1材料1.1牛只选择选择四岁公牦牛进行标本制作,所选牦牛有15对肋骨,具有金川牦牛的显著特征。牛选定后,随即对体尺等相关数据进行测定,以便制作底座。1.2工具及用品解剖刀、剪刀、手摇钻(备2~8mm不同型号钻头各1个)、尖嘴钳、扎丝、钢筋、竹条、大油桶、大瓷盆、塑料桶、铁火钳、镊子、注射器、纱布、竹篮及碳酸氢钠、汽油、过氧化氢、3秒胶、清漆。2制作2.1屠宰和解体采取颈动脉放血方式将牛只宰杀。宰后将牛体仰卧,在四肢腕(踝)关节处环割皮肤,刀口从四肢内侧向腹白线垂直划开后,剥离四肢皮肤,然后从腕(踝)关节近心端割断四蹄,为避免安装时混乱,将四蹄按照前后左右的  相似文献   
3.
采集16头舍饲牦牛瘤胃液,分析其中Fe、Cu、Zn、Mn等9种微量元素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同时分析微量元素间及其与瘤胃液VFA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牦牛瘤胃液中Fe、Mo的含量相对较低,Cu、Mn、Se的含量在适宜范围内,Zn的含量相对较高。Fe与Zn、Mn、Se、Sr呈正相关(P0.01或P0.05);Zn与Cu、Mn、Se、Sr呈正相关(P0.01或P0.05);Mn与Sr呈正相关(P0.01)。牦牛瘤胃液中乙酸浓度较低,丁酸浓度较高。Mn与总VFA、乙酸、戊酸呈正相关(P0.01或P0.05),Si与戊酸呈负相关(P0.05)。结论:牦牛瘤胃液中Fe、Mo、Zn的含量不在适宜范围内,存在健康隐患;Fe与Zn、Mn、Se、Sr,Zn与Cu、Mn、Se、Sr,Mn与Sr具有同源性;乙酸、丁酸的含量不在适宜范围内,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可能因此受到抑制;较高的Mn和Sr含量可能促进VFA的合成,而较高的Si含量可能降低戊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B1)和吸附剂对牦牛瘤胃发酵性能影响。采用2因素4水平完全正交试验,饲料中添加4个水平AFB1为20、40、60μg·kg-1、对照组,不同吸附剂处理:蒙脱石(MMT)50 g·头-1·d-1、酵母细胞壁提取物(YCW)50 g·头-1·d-1、MMT 25 g·头-1·d-1+YCW 25 g·头-1·d-1、对照组,测定瘤胃液p H、氨氮(NH3-H)、挥发性脂肪酸(VFA)等14个发酵指标及Fe、Cu、Mn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AFB1可降低牦牛瘤胃液p H、NH3-H、总VFA、乙酸、丙酸、戊酸浓度、微晶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活性、Fe、Cu、Mn、Zn、Se含量(P0.01或P0.05),乙丙比升高(P0.01或P0.05)。3种吸附剂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乙丙比,提高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及微生物蛋白(MCP)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效应顺序为ⅡⅢⅠ,但仅YCW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FB1对牦牛瘤胃发酵具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作用越大;随AFB1浓度增高,瘤胃液微量元素含量降低(P0.01或P0.05),可能存在吸附作用;3种吸附剂处理均可抑制AFB1对牦牛瘤胃微生物毒性,其中YCW效果较优。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讨AFB1影响瘤胃发酵性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反刍动物饲料安全和吸附剂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研究金川牦牛的肉品质特征,试验对6头成年金川牦牛屠宰分割后,采集辣椒条、米龙、外脊、小黄瓜条和上脑5个不同部位的肌肉组织样品,测定其pH_(24)值、剪切力、失水率、色差值及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屠宰后金川牦牛pH_(24)值、剪切力、失水率在辣椒条、米龙、外脊、小黄瓜条及上脑5个不同部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金川牦牛肉中米龙、外脊和小黄瓜条3个部位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和水分含量各部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黄度值(b~*值)小黄瓜条上脑辣椒条外脊米龙,其中小黄瓜条与米龙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各部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色相角度值(H值)小黄瓜条外脊上脑辣椒条米龙,其中小黄瓜条与辣椒条、米龙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金川牦牛肉品质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6.
调查牦牛胸椎T+腰椎L不同组型与净肉重相关性,为金川牦牛的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屠宰抽样调查301头5.5~6.5岁牦牛的脊椎构成,测量了眼肌面积、净肉重及胸腰椎长度。结果显示,金川牦牛群体中存在4种椎骨组型T15L5、T15L4、T14L6和T14L5,其比例分别为51.58%、3.16%、8.42%和36.84%;4种椎骨组型公牦牛胸腰椎总长度(T+L)分别为112.77cm,97.4cm,110.89cm和103.58cm;金川牦牛中63.16%个体胸椎T+腰椎L为20节,普通牦牛的胸椎T+腰椎L为19节;当牦牛多1节胸椎或多1节腰椎时,脊椎平均加长约7.6cm,眼肌面积增大8.29cm2;T15L5最后一对肋骨为弓肋的个体约占60%以上;成年公牦牛各种组型净肉重T15L5T14L5T14L6T15L4,分别为152.58kg,135.29kg,128.29kg和121.31kg,T15L5较T14L5公牦牛多产肉17kg左右(P0.05);成年母牦牛各种组型净肉重T14L6T15L5T14L5,分别为120.75kg,86.19kg和81.2kg,T15L5较T14L5母牦牛多产肉5kg左右(P0.05)。多胸椎或多腰椎是金川牦牛的重要遗传特征,其产肉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牦牛,多胸椎、腰椎性状与产肉性能正相关关系,建议加强对这类牦牛的选育。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金川牦牛在高海拔地区是否适应生长,四川省龙日种畜场从金川热它地区引种20头金川牦牛到红原地区,并对其体尺、体重及种公牛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红原高海拔地区金川牦牛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种公牛配种能力强,当年引种当年就可以使用,说明金川牦牛在红原地区是适应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