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研究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杂交1代猪肌内脂肪代谢酶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及其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以5个体重组(20、35、50、70和90 kg)的长白山野猪与杜洛克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杜F1代猪,各40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肌肉组织中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与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组织中HSL和MDH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野杜F1代猪HSL活性均高于莱芜黑猪的活性(90 kg除外),且在35 kg时,野杜F1代猪和莱芜黑猪差异极显著(P<0.01);肌肉组织中的MDH活性变化,野杜F1代猪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活性最高点在70 kg;在90 kg时野杜F1代猪中MDH活性极显著低于莱芜黑猪(P<0.01)。不同体重阶段,肌肉嫩度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野杜F1代猪90 kg时肌肉组织中MDH活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P<0.01),HSL和MDH的活性与肌肉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肌肉组织中的HSL和MDH对肌内脂肪的沉积量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其活性调节肌内脂肪的含量,且肌内脂肪的沉积量与肌肉嫩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以长×大白猪为对照,对野莱(长白山野猪×莱芜猪)F1代猪的肉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野莱F1代猪肉的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滴水损失、熟肉率、剪切值和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优于对照;野莱F1代猪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野莱F1代猪肉的肌纤维比对照细,肌小节比对照长(P<0.01);除脯氨酸外,野莱F1代猪肉的其他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及肌苷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因此,野莱F1代猪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比长×大白猪好。  相似文献   
3.
以长白山野猪与山东省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菜F1代猪)和长×大白猪(各18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采用舍饲+放牧的方式,利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绿色玉米、豆粕、麦麸组成的日粮,在同样条件下饲养至90 kg左右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屠宰,对试验猪的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野莱F1代猪的宰前体重、胴体重、胴体长、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均小于长×大白猪,而背膘厚和后腿比例则显著大于长×大白猪(P<0.05);野莱F1代猪肉的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滴水损失、熟肉率和剪切值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好于长×大白猪(P<0.01);F1代猪肉的水分、干物质、肌内脂肪、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长×大白猪;F1代猪肉的饱和脂肪酸极显著低于长×大白猪(P<0.01),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却极显著高于长×大白猪(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2.20.结果提示:野莱F1代猪肉的肉品品质和营养价值比长×大白猪好,适合作为生产安全优质绿色猪肉的原料猪用.  相似文献   
4.
诺维氏梭菌导致的猪只猝死是集团规模猪场母猪和育肥猪猝死的重要原因。试验在华北地区某集团各选择1 200头育肥猪,应用某厂家猪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诺维氏梭菌三联灭活疫苗H和另一厂家产气荚膜梭菌二价疫苗(A型、C型)Z进行预防猪只胀气猝死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免疫三联灭活疫苗H组死亡率下降3.25个百分点,免疫二价疫苗Z组死亡率下降2个百分点,猪只因诺维氏梭菌导致的猝死比例显著下降,有效提高了猪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病防治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鸡的迅速发展,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日趋严重,使患病鸡群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死淘率及屠宰废弃率增加,种鸡及产蛋鸡的蛋品质量下降和孵化率降低,以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等,给养鸡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从临床一例大肠杆菌病的实践出发,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治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利用野猪和地方品种猪的优良种质资源,生产安全优质绿色猪肉,以长白山野猪与山东省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莱F1代猪)和长×大白猪(各18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绿色玉米、豆粕、麦麸组成的日粮,在舍饲+放牧的条件下饲养至90kg左右时屠宰,对试验猪的肌肉组织学性状、氨基酸、肌苷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及氨基酸评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野菜F1代猪的肌纤维比长×大白猪细,肌小节比长×大白猪长(P〈0.01);除脯氨酸外,F1代猪的其他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半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及氨基酸评分,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长×大白猪(P〈0.05或P〈0.01);F1代猪肉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除K显著低于长×大白猪外,Ca、P、Fe、Zn、Mg和Cu的含量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长×大白猪(P〈0.05或P〈0.01)。结果提示:野莱F1代猪肉的肉品品质和营养价值比长×大白猪好,可以作为生产安全优质绿色猪肉的原料猪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家兔脑纹状体出血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L-NNA和血塞通对其变化的影响,探讨NO在脑出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2种药物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4月龄健康哈白兔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脑纹状体出血血塞通治疗组及脑纹状体出血L-NNA治疗组,手术建立家兔脑出血模型,应用生化检测技术测定各组脑纹状体出血后不同时间出血侧纹状体NOS活性及NO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脑纹状体内NOS活性6h开始升高,3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9d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2治疗组纹状体NOS活性在各时间点极显著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并且L-NNA在6h~1d时降低脑纹状体NOS活性的程度好于血塞通治疗组(P<0.05);NO含量的变化与NOS活性的变化基本一致,二者成正相关;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方法检测各组脑纹状体神经型NOS(nNOS)阳性神经元,发现模型组纹状体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增加,细胞着色加深,胞体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变小,经过治疗后神经元密度降低,胞体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显著改善(P<0.05).结果提示:NO参与了脑出血损伤过程,高浓度的NO能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损害脑组织;血塞通和L-NNA通过抑制NOS的活性,降低了脑纹状体NO的含量,对脑出血家兔的脑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