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录     
为了表达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截短HSP70基因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扩增牛环形泰勒虫HSP70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SP70,选取其他种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70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信号肽、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重组蛋白HSP70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70,筛选诱导表达条件,镍柱纯化重组蛋白及检测反应原性。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HSP70蛋白序列与小泰勒虫的序列同源性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1,属于酸性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及信号肽;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70包含32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分别占39.18%、8.51%、30.41%和21.91%。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显示,与HSP70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为HSP90家族成员,另外还有伴侣蛋白GrpE同系物,预示着HSP70可能在细胞内与HSP90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大小约为48 ku的融合蛋白,以0.6 mmol/L IPTG于37 ℃诱导5 h,蛋白表达较好;点状印迹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被自然感染的牛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牛环形泰勒虫HSP70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表达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截短HSP70基因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扩增牛环形泰勒虫HSP70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SP70,选取其他种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70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信号肽、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重组蛋白HSP70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70,筛选诱导表达条件,镍柱纯化重组蛋白及检测反应原性。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HSP70蛋白序列与小泰勒虫的序列同源性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1,属于酸性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及信号肽;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70包含32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分别占39.18%、8.51%、30.41%和21.91%。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显示,与HSP70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为HSP90家族成员,另外还有伴侣蛋白GrpE同系物,预示着HSP70可能在细胞内与HSP90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大小约为48 ku的融合蛋白,以0.6 mmol/L IPTG于37℃诱导5 h,蛋白表达较好;点状印迹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被自然感染的牛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牛环形泰勒虫HSP70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了解铁蛋白1(ferritin 1,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分析了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期和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以饥饿雌蜱为基准(1 FC),用2-△△Ct法计算结果。结果显示,雌性蜱在开始吸血后第72 h 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刚刚孵化的饥饿成蜱(雌、雄)、卵及幼蜱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在若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幼蜱和若蜱在饥饿状态下比同时期饱血蜱的相对表达量高。在雌蜱的不同器官中,以饱血蜱唾液腺为基准(1 FC),半饱血蜱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马氏管不表达;在饱血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马氏管中均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高,中肠次之,唾液腺中的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边缘革蜱体内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蜱吸血过程变化而变化,这与蜱体内消化细胞的完善及消化酶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相关,可为该类蜱铁代谢通路中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昭苏县马匹体表蜱虫和周围游离蜱虫携带马梨形虫情况及其之间流行关系,于2016年4―7月份,分别采集马匹血液、相应马体表携带蜱虫和周围牧场的蜱虫,经PCR检测总携带梨形虫率分别为93.9%(31/33),15.8%(6/38),3.4%(6/175);对所采集的蜱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边缘革蜱;3种革蜱占马体表蜱虫总数的比率和带虫率分别为52.6%(7.9%),44.8%(7.9%),2.6%(0.0%),占牧场游离蜱虫总数的比率和带虫率分别为56.0%(2.3%),43.4%(1.1%),0.6%(0.0%);根据统计学分析,马匹年龄与携带梨形虫及其媒介蜱之间差异显著(P<0.05),马携带蜱虫数量与马源性、蜱源性泰勒虫的感染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新疆昭苏地区马梨形虫的流行与马匹年龄、带虫媒介蜱虫的数量、种类等因素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