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领 《四川农机》2007,(3):41-41
笔者是从事农机服务工作的专业大户,在为农服务中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在长期农机化服务中,笔者看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拥有的  相似文献   
2.
畜禽遗传育种学和动物营养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六处畜牧学科面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2004—2007年畜牧学科面上项目中的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和饲料资源学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了总结,对申请和资助项目快速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2008年基金委资助格局发生变化的状况,建议项目申请者明确定位,撰写申请书时要在突出创新思想的基础上,以提出的科学问题为主线,阐明拟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旨在为从事该专业的科研人员申报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国家需求,针对我国已有较好基础和积累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领域或对新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本文对近年来畜牧兽医与水产学科重点项目立项领域的设立与申请资助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目的是进一步针对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继续支持创新研究,为提升本学科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从事该专业的科研人员申报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黔中喀斯特区典型黄壤和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通过100 d室内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结合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外源碳酸钙对土壤CO2总释放量的贡献及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为提高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Ca13CO3在培养前期(1~10 d)可释放13CO2,后期(10~100 ...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科技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等原因,基金项目的申请量有较大增长,兽医学2010年起从原来的畜牧兽医学与水产学学科中独立出来,为了解新形势下兽医学学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本文就2010-2012年度兽医学学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从事兽医学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促进木结构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以落叶松胶合木板作为上下翼板、焊接冷弯薄壁槽钢作为腹板并通过螺栓连接的木-钢组合箱梁。【方法】采用分级加载的方式分别对3根木-钢组合箱梁和1根木箱梁进行弯曲加载试验,观测组合箱梁和木箱梁在荷载作用下翼缘和腹板的应变变化、挠度的发展、破坏过程及形态变化,研究其抗弯极限承载力和抗弯刚度等力学性能,并基于ABAQUS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组合箱梁及胶合木箱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组合箱梁的翼板与腹板组合性能较好,最终均为下翼缘木板受拉断裂的破坏模式,同时伴随着钢材局部屈曲和上翼缘木材的局部劈裂等破坏;木箱梁为腹板顺纹剪切破坏。相比胶合木箱梁,组合箱梁的抗弯极限承载能力平均提升了30.33%,但初始刚度平均降低了34.42%;根据翼板横向应变分布计算了木箱梁和木-钢组合箱梁上翼缘的剪力滞系数以及有效分布宽度。有限元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能有效预测木-钢组合箱梁及胶合木箱梁的弯曲性能。【结论】木-钢组合箱梁充分发挥了木材和钢材的力学性能,相比于纯木箱梁,抗弯承载力提升显著,说明木-钢组合箱梁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组合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木-钢...  相似文献   
7.
碳酸钙对黄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碳酸钙和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贵州典型黄壤为对象,通过60 d室内矿化培养试验,研究15、25℃和35℃下13C标记碳酸钙(30 g·kg-1)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CO2释放速率均在第1 d达到峰值,随后迅速减小,在15~60 d时趋于稳定。碳酸钙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P<0.01),在培养前期(1~10 d)表现为强负激发效应,其负激发效应在不同温度下最强可达-81.0%(25℃)、-69.3%(35℃)和-54.0%(15℃)。土壤总CO2累积释放量在35℃下高于15℃和25℃,温度可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矿化(P<0.05)。13CO2释放量在25℃和35℃下显著高于15℃(P<0.05),对土壤总CO2释放量的贡献率为25℃(27.33%)>35℃(19.36%)>15℃(13.81%)。黄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变化范围在0.90~1.69。添加碳酸钙对Q10值无显著影响,但温度对Q10值有显著影响,25~35℃体系下Q10值高于15~25℃。研究表明,在15~35℃范围内,外源碳酸钙抑制了黄壤有机碳的矿化,且外源碳酸钙对黄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效果显著强于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揭示温度和秸秆还田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水稻秸秆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15,25,35 ℃培养温度下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10对水稻秸秆输入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5~35 ℃温度范围和0~60天培养时间内,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培养1天达到峰值,培养1~30天土壤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30~60天逐渐趋于平缓。温度升高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水稻秸秆输入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原有有机碳和输入的水稻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培养期间水稻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产生显著正激发效应,且正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强化。培养结束时15,25,35 ℃下其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激发效应表现为随温度升高激发效应升高、降低、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温度响应规律,因表征方法不同而不同。15,25,35 ℃培养温度下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但2种表征方法和3个培养温度拐点发生时间不同;培养1天时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15,25 ℃基本相同且显著高于35 ℃,5天时25,35 ℃基本相当且显著大于15 ℃,其他时间均是25 ℃显著大于35 ℃和35 ℃显著大于15 ℃。15~25 ℃和25~35 ℃ 2个温度体系中水稻秸秆不输入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10,V分别为1.01~2.60和1.39~3.12,Q10,F分别为1.50~2.60和1.39~2.17;水稻秸秆输入石灰土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10,V分别为1.09~2.18和1.05~1.90,Q10,F分别为1.09~1.73和1.05~1.49;水稻秸秆输入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水稻秸秆输入导致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转变为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冲全球变暖所致的CO2排放增加。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表征温度敏感性指标和培养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建立不同培养时间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温度敏感系数的温度函数可精确表征其对温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对贵州喀斯特农田土壤秸秆还田、土壤固碳减排、土壤有机碳管理和土壤有机碳库预测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丰富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10的表征和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阶段国内外小麦不完善粒研究仍存在检测识别率不高、检测条件苛刻、检测时间过长等问题,开发了一套基于图像识别的小麦不完善粒快速检测技术,对图像采集、关键硬件、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等做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小麦不完善粒图像检测设备对一个标准小麦样品检测时间能够控制在10 min以内,对不完善粒的平均识别率达到80%以上。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检测,检测周期大大缩短,同时避免了不同质检员之间的感官误差,对于小麦快速收购、储存管理和品级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农业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喀斯特岩溶区的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LSD法多重比较分析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不同生态系统(水田、旱地、园地、林地、灌丛和草地)的典型样地土样(0~20cm)的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SOC、SMBC、DOC的累积和SMBC/SOC;SOC含量以林地最高,为36.18g/kg,草地最低,为20.20g/kg,林地和灌丛SOC含量显著高于园地、旱地和草地;水田、园地和旱地SOC显著高于草地;DOC含量,水田和林地的分别为40.06mg/kg和39.94mg/kg,均显著高于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灌丛的为34.18mg/kg,显著高于园地、旱地和草地,除水田和林地之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间均达显著差异;SMBC含量,园地灌丛林地水田草地旱地,园地最高,为355.32mg/kg,旱地最低,为121.38m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园地的SMBC/SOC最高,为1.22%,旱地的最低,仅为0.40%;SOC与SMBC、DOC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植树造林与降低人为活动更有利于SOC的积累,SMBC含量和DOC含量可更敏感地反映SOC含量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