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场1991年450头奶牛中,瞎乳头164个,其中干奶期瞎掉的占65.2%;死亡和被迫淘汰的牛共148头,其中因瞎乳头和瘫痪的占33.0%,子宫脱的占13.1%。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围产期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临时工临时观念严重,加之实行以挤奶数量计酬法,他们对干奶牛光喂草不给料吃,影响身体健康,抗病力差。 2.兽医技术人员责任心差,给停奶牛封闭乳头以后不进行检查,到产后挤奶时发现乳房炎,此时治愈率甚低。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灌水定额下冬灌效应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冬灌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作用时间及作用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冬灌定额会造成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大定额冬灌灌水可更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含量,这是冬灌的直接效应。在没有降雨等其他外部水分补充情况下,冬灌水在冬灌后75~85 d消耗殆尽,直接效应结束。冬灌的间接效应体现在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上,冬灌定额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与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而株高对冬灌水量不敏感。不同冬灌定额下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冬灌定额的增大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造成水资源浪费。以水分利用效率作为衡量冬灌定额适宜性的指标,建议关中地区冬小麦冬灌水量为45 mm。  相似文献   
3.
奶牛低产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便于牛舍的管理,我场将437头成年母牛,按产奶性能高低分为高、中、低3种类型的牛房。低产牛房共存栏37头成年母牛,其中7头停奶牛,30头产奶牛。这30头产奶牛平均年龄为6.7岁,其标准差为1.7岁,正是产奶的黄金时段。可是这30头牛每天总共只能产265公斤鲜奶,平均每头日产7.3公斤。据档案资料,这30头牛最高胎次奶产量平均为4321.25公斤,其标准差为64.35公斤。由此来看,这些牛原非低产,而是管理不当才低产。经  相似文献   
4.
对铜仁市锦江河采集的野生斑鳜消化系统和食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年龄斑鳜消化系统特征和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口裂长和肠长都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Ⅲ龄以上成鱼口裂长和肠长的增长速度慢于体长;个体越小的斑鳜,其眼径与头长的比值越大;低龄斑鳜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明显高于成鱼。  相似文献   
5.
冉辉  梅杰  禹真  张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99-200
2011年7月16~22日,对贵州省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的蛇类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经鉴定,标本号为R201107001的个体是龙胜小头蛇(Oligodon lungshenensis),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2013年8月—2016年8月对沅江水系支流锦江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向渔民购买、现场捕捞等方式,共调查野生鱼类43种,隶属于5目11科39属,其中鲤科鱼类25种,占总种类数的58.1%。调查到新记录种5种,分别为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吻(Rhinogobio typus)、洞庭华鲮(Sinilabeo tungting)、云南盘(Discogobio yunnanensis)和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干、支流均以底层鱼类为主,种类数分别占各自总数的55.8%和71.4%。对比历史资料,G-F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对干流渔获物种类的周年统计发现,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鱼类有8种,其中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鲇(Silurus asotus)的出现频率均达到97.3%。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早熟“6-12”葡萄为研究对象,在陕北风沙区开展了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以传统沟灌施肥为对照,同时设置滴灌施肥处理,设置高肥T1、中肥T2、低肥T3 3个水平,滴灌灌水量相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园不同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葡萄新梢生长期,处理T2的(0,50] cm土层中速效氮质量比最大,有利于该时期葡萄植株的营养生长,为后期积累产量提供良好基础.在葡萄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0,50] cm土层中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最大的为处理T2,对葡萄增产提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滴灌中肥处理T2为适宜本地区温室葡萄栽培的有效施肥方式.另外,研究发现“大水大肥”的传统灌溉施肥方式会导致更多肥效流失,养分向深层土壤迁移,污染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省铜仁锦江河漾头河段野生黄颡鱼鱼卵和同一区域内养殖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5.60和59.12。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但野生黄颡鱼鱼卵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野生黄颡鱼鱼卵的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1.57)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1.80)。  相似文献   
9.
加工番茄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开展加工番茄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连作处理(种植1 a、连作3 a、5 a和7 a)对新疆加工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p H升高,全磷、速效磷及全钾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连作7 a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21%和29%(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q MB)呈显著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52.3%、78.8%和48.2%(p0.01);微生物量磷(SMBP)呈先升后降趋势,连作3a时,SMBP含量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1.65倍(p0.0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升高趋势,而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则相反。连作导致加工番茄产量显著下降,连作7 a时产量下降达34%(p0.01)。相关分析表明,p H、微生物量、q MB、酶活性及养分之间相关性极为密切,说明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相结合,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加工番茄连作导致土壤p H和电导率升高,显著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了土壤肥力,最终造成产量下降,连作障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亲鱼为材料,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以人工孵化的丰年虫(Eubranchipus vernalis)为仔、稚鱼饵料,通过已知日龄法观察其耳石的微结构,分析其日轮形成特征。结果表明,仔、稚鱼的微耳石和矢耳石一般由1个中心核和1个耳石原基组成,少数存在多个中心核或原基现象,星耳石中心核和原基区分不明显。微耳石和矢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37.73±5.34)μm和(39.78±7.11)μm,耳石原基直径分别为(16.29±3.46)μm和(17.09±3.88)μm。矢耳石和星耳石轮纹清晰度、规律性、周期性和完整性不及微耳石;微耳石第1条日轮在仔鱼出膜后第2天形成,以后每天沉积1轮。30日龄稚鱼微耳石轮纹数(N)与日龄(T)的关系符合直线模型,相关关系式为:N=1.0016T-0.8753(R2=0.9961,P<0.01,n=197),线性方程斜率与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微耳石和矢耳石样本中共观察到孵化标记轮和转移标记轮2种,其中孵化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78.68%和83.33%,转移标记轮的出现率分别为29.95%和48.98%。60尾33日龄稚鱼微耳石的生长轮宽度变化范围0.522~2.244μm,平均为(1.087±0.231)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