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海南2种马尾藻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2种生物量最大的马尾藻品种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根据马尾藻藻体、固着器、主干、分枝、藻叶、气囊和生殖托等主要部位的形态特征,结合ITS基因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将其鉴定为刺托马尾藻和匍枝马尾藻。这为马尾藻物种多样性、深加工利用以及马尾藻资源保护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Nesfatin-1蛋白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途径影响鱼类的脂肪生成和代谢。为探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Nesfatin-1蛋白的生理功能,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蛋白表达纯化,制备了该蛋白的鼠源多克隆抗体。通过扩增Nesfatin-1蛋白的基因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pET32a-Nesfatin-1重组质粒。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蛋白表达,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获得针对Nesfatin-1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大口黑鲈Nesfatin-1蛋白的基因序列为246 bp;Nesfatin-1融合蛋白在菌液上清液中的质量浓度为1.05 mg·mL-1,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能与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检测该抗体效价达到1∶204 800以上;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肝胰腺中的蛋白,弥散性分布于肝胰腺中且血管周围呈强阳性反应。研究成功表达纯化出大口黑鲈Nesfatin-1融合蛋白,并制备了...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远程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操作来实现电脑都电脑的控制,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远程控制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操作。本文对计算机远程控制是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说明了计算机远程控制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途保康硅肥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对于水稻纹枯病和鞘腐病的防治具有一定效果。在水稻拔节期喷施途保康硅肥900mL/hm2,比对照公顷增产589.5kg,增产率6.4%。  相似文献   
5.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豹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东北豹是分布最北、种群数量最小的豹亚种,濒危等级为“极危”。分析采用相机监测技术得到的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长期动态,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秋-2017年秋,在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主要分布区以每3km×3km网格1对的密度布设相机。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RAI)计算东北豹相对丰富度,以99%核密度等值线定义东北豹分布区,在Extract Compare软件中进行个体识别。在CAPTURE软件中对有效监测期的数据进行闭合种群检验、适宜模型评估和种群数量估计。以8 km为半径,在相机布设处向周边外延绘制缓冲区作为有效监测面积,评估东北豹种群密度。【结果】在9个监测季,东北豹RAI指数波动在0.34~2.12之间。2013年秋季东北豹分布区为201km^2, 2017年秋季分布区为992 km 2。共识别东北豹个体9只,其中成年雌性和雄性各3只、幼崽2只、性别不明个体1只。在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效力并不强,检验结果总体偏低。Mh模型(假设拍摄率有个体差异)选择标准得分在2015春、2015秋、2016秋、2017春4个监测季最高,在其他5个监测季得分仅次于M 0(假设拍摄率一致)。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Mb(假设捕获前后拍摄率有差异)、Mt(假设不同时段拍摄率有差异)模型评估捕获率与M0模型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东北豹种群密度波动在0.12~0.88只·(100 km 2)^-1 ,种群总捕获率整体较高,但2017年春季拍摄个体仅占种群评估数量的0.43。【结论】受地理因素和猎物丰富度变化影响,东北豹时空分布具有异质性。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对小样本检验效力不强。M h假设是进行东北豹种群数量评估的适宜模型,“拍摄羞怯反应”会导致种群密度评估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6.
桑天牛是重要的蛀干害虫,管氏肿腿蜂是天牛科、小蠹科等钻蛀性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本文以桑天牛幼虫为寄主,分别接1、2、3头雌蜂,观察寄生过程、发育历期、寄生率、产卵量、羽化率和后代性比及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发育一代约31 d。管氏肿腿蜂接蜂后5 d,雌蜂开始在寄主体表产卵,5 d后卵孵化为幼虫,5~7 d后开始化蛹,14~16 d后羽化成虫。蜂虫比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过程及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寄生率、产卵量、羽化率和后代性比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蜂虫比为1:1、2:1、3:1时,随着蜂虫比增大,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提高,分别为66.67%、83.33%、83.33%;产卵量亦增多,分别为16粒、16.57粒、22.71粒;羽化率逐渐降低,分别为83.55%、80.30%、60.90%;后代性比均呈现出雌蜂数量明显高于雄蜂的状态。管氏肿腿蜂对桑天牛幼虫有较高的寄生率,在室内和田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1.43%和67.78%。  相似文献   
7.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掌握物种潜在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加强对物种的保护。鹿科(Cervidae)动物是东北地区森林等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3种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梅花鹿(Cervus nippon)、驼鹿(Alces alces)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GBIF)以及部分外业数据得到物种分布点,运用MaxEnt软件对3种鹿科动物进行潜在栖息地预测,模型AUC值如下:马鹿0.939,梅花鹿0.991以及驼鹿0.861。将模拟得到的潜在栖息地与东北地区保护区叠加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模拟得出的潜在栖息地占整个东北地区面积:马鹿(25.85%)、梅花鹿(0.99%)以及驼鹿(13.83%);潜在栖息地被现有保护区覆盖率:马鹿(10.03%)、梅花鹿(21.70%)、驼鹿(8.85%),尚有大部分潜在栖息地未得到自然保护区覆盖。上述研究结果对这3种国家级保护鹿科动物的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可改善肠道菌群状态,提高抗氧化能力,对动物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膳食纤维中不可溶膳食纤维含量多,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少,且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能优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故多有研究者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对膳食纤维进行改性,使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本文对这些改性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阐述了膳食纤维理化特性、生理特性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为未来膳食纤维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