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水产学报》2021,45(12):2011-2028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②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③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④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淡水养殖产品已逐渐成为人类饮食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目前我国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52.65%,是全球淡水鱼主要生产国家[1-2]。纵观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历程,养殖模式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粗放式池塘养殖演化为如今的高密度集约化池塘养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但水产养殖的高产量并未带来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养殖水产品面临着肉质松散、土腥味较重等问题[3-4]。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选购鲜活鱼产品的过程中,通常重点考量鱼的营养及味道,二者占比分别为28.14%和27.75%[5]。因此,去除水产品土腥味、改善肌肉品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温棚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放养密度池塘的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确定最适放养密度, 将暂养后规格为 (0. 61±0. 05) g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苗种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放养密度的池塘, 分别为低密度组 ( LSD, 37. 5 in...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出发,着眼于动态系统的整体统筹,综合考虑环境、生态和经济3方面要素,利用系统模拟软件Stella 9.1.3构建我国内陆淡水渔业池塘养殖系统动力学模型,再结合Berkeley Madonna优化软件,以水产养殖户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获取最佳捕捞时间和最优喂养方案,并反推此时对应的最佳养殖容量,同时利用扰动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有效提高养殖容量,指导养殖生产,实现淡水渔业经济生态互利共赢局面,以期实现我国内陆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滩涂是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对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滩涂养殖方面。滩涂养殖指利用位于海边潮间带的软泥或沙泥地带加以平整、筑堤、建  相似文献   
7.
8.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将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置于2.5(SD1)、3.6(SD2)和4.7 kg/m3(SD3)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45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低密度组(SD1)幼鱼增重率(WG)、体长增长率(LG)、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转化率(FCR)分别为362.01%±15.87%、55.88%±4.77%、(1.79±0.03)%d、114.95%±4.52%,显著高于高密度组(SD3)的272.30%±2.74%、46.34%±6.22%、(1.53±0.02)%/d、94.49%±1.96%,而SD3组幼鱼生长离散程度和死亡率显著高于SD1组幼鱼;随养殖密度增加,幼鱼体内蛋白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较高的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接种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种植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影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设置空白对照组、单纯接种蛋白核小球藻、种植水蕹菜及二者联合的4个处理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水质理化指标、生长特性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处理组均能有效去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的NO~-_2-N、NH~+_4-N、TN和TP,其中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对NO~-_2-N的去除率达到51.27%;种植水蕹菜处理组对NO~-_2-N、NH~+_4-N和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55.19%、70.06%和74.76%;联合处理组对水体TN去除率为49.66%,去除TN效果最佳。三个处理组均能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提高其成活率,其中联合处理组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66%和27.27%,水雍菜处理组分别增加了8.14%和9.10%,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分别增加了4.41%和2.28%,同时联合处理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种植水蕹菜处理组能显著增加南美白对虾CAT、GST活性和GSH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28.84%、235.39%和426.26%;联合处理组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的SOD活性和GSH含量促进效果最佳且达到显著水平,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52.75%和1 376.69%。综上可见,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和种植水蕹菜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免疫活性,且以联合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环境容纳量的区域性养殖容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淡水养殖池塘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水质日趋恶化的现状,为了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养殖容量相关方面的研究,将主要养殖品种面积和密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以浙江南浔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该区域水环境现状和6种主要养殖模式养殖特点,计算了该区域水体总磷的环境容纳量,再根据单位养殖模式排污量初步评估了该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南浔区水环境的磷为限制因子;(2)常规鱼、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单位产磷量分别为0.26、0.70、0.73、0.17、0.33和0.22 g/kg;(3)在II类水质前提下,常规鱼、大口黑鲈、乌鳢、翘嘴鲌、中华鳖、青鱼养殖塘可接受的最大磷负荷为7.38、5.79、2.36、1.82、1.51、2.52 t,其对应养殖容量分别为28 370、8 271、3 236、10 698、11 648、9 685 t;(4)养殖容量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磷滞留系数、换水系数和外河磷浓度敏感度系数分别为0.365、0.364和-0.271;区域养殖容量的合理评估可为生态渔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