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Morlet连续小波变换对玉米冠层内外 4个高度风速数据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1h平均风速的连续小波变换提供了不同高度风速数据所包含的多种周期分量的清晰图像 ,1d和 18d周期是 4组风速数据包含的主要周期分量。连续小波变换的平均谱显示了风速数据的时间变异性和能量在不同周期分量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作物冠层微气象仪器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成适用于测定作物冠层内部微气象(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观测仪器。应用4组温度与湿度感应器和热球式风速传感器于实验室进行标定,并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进行平行对比检验。玉米观测试验结果符合小气候的基本规律,并给出更加精确和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6年5月-12月观测的天然草地近地面层气象要素梯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廓线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草地近地层0.3—10.0m高度范围内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都呈现出明显的以24h为周期的日变化规律;各层温度最高和最低时的位相随高度增加而滞后,相对湿度和风速最大与最小时的位相随高度增加而提前;14时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0时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增后降,温度廓线在4.0m高度存在一拐点,随后逐渐进入逆温状态,至8时逆温程度达到最大;不论白天还是夜间,相对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小波变换方法在植物冠层微气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小波变换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应用数学分支,是一种较新的谱分析方法。本文对小波变换方法及其在农业微气象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并采用1999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禹城农田综合实验站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Morlet连续小波变换对玉米冠层内外不同高度温度、风速、湿度数据的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很好地揭示了植物冠层内外微气象因子变化所包含的周期分量。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潜力数值模拟及其自然正交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华北平原夏玉米区域生产潜力的气象要素影响层次,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夏玉米田间试验,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等对夏玉米生长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生理生态参数测定,在此基础上对WOFOST模型进行了相应改进和系统验证,并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对华北平原42个站点1961—2006年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行了生产力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过程。华北平原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在7360~1137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9384 kg/hm2,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光温生产潜力的EOF第一模态方差贡献超过总方差的1/3,前3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达到总方差的62.5%。第一模态在区域上均为正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在6160~1042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7906 kg/hm2,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区域分布趋势类似,气候生产潜力的EOF前2个模态较为突出,其累计方差贡献可达总方差的1/3。该研究首次将作物数值模拟与EOF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揭示了气象要素对夏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层次关系,可为区域农业布局及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研制成适用于测定作物冠层内部微气象(温度、温度和风速)的观测仪器。应用4组温度与湿度感应器和热球式风传感器于实验室进行标定,并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进行平行对比检验。玉米观测试验结果符合小气候的基本规律,并给出更加精确和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对由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的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生产潜力在时空上的分异规律。首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小麦生理生态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等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了改进,获取了相关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充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随后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模拟了华北地区42个站点1961—2006年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对其进行EOF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变化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大致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EOF分析则表明,影响光温生产潜力最重要的因子是辐射,其次是温度。影响气候生产潜力最重要的是降水,其次是该区域光温条件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多因素影响下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变化,于2012年5-8月,对浙江清凉峰3个样地(龙塘山、千顷塘和干坑林区)中不同土壤层中的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标本1 552头,隶属于8科17属,其中龙塘山样地中的类群数量和个体数量最多,占整个类群总数的39.5%,千顷塘样地次之,干坑林区样地最少,仅占总数的28.7%。3个样地中,弹尾虫个体密度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中均具明显表聚性。分析弹尾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森林土壤环境的关系表明,3个样地中弹尾虫群落随植物种类和干扰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个体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在植物种类丰富、干扰强度小的龙塘山样地较高,此处森林土壤健康程度也较高。随着植物种类减少和干扰强度的增加,干坑林区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减小,森林土壤健康程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9.
芒属5种观赏草的耐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芒属5种观赏草进行不同的遮荫处理,测定了株高、叶长和叶宽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等光合生理指标,并对其耐荫性的强弱进行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遮荫对芒属5种观赏草的形态指标和光合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种观赏草的耐荫性强弱顺序依次为晨光芒>芒>五节芒>花叶芒>细叶芒。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全生育期设计人工灌溉1~6次水的6种处理和对照(不灌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株高与灌水次数成正相关,而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以灌4水处理最多(大),凸显出穗大粒多的产量优势;处理间产量呈“s”型曲线变化,灌水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抛物线型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冬小麦的灌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合理调配灌水期,推行3~4水的灌溉制度,亦即在自然降水偏多年份灌3水,正常偏少年份灌4水,就可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