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21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讨滋味物质在不同交联度鱼糜凝胶中的释放规律并揭示其释放机制,该研究以氯化钠、蔗糖和谷氨酸钠分别为鱼糜凝胶咸味、甜味和鲜味的代表滋味物质,通过感官评价、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和模拟咀嚼释放等方法,分析滋味物质在不同交联度鱼糜凝胶中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度的增加,人体对咸味的感知逐渐降低而对鲜味的感知逐渐增强,并当交联度大于42.2%时,咀嚼破碎显著提高了鱼糜凝胶咸味和鲜味的感知(P<0.01)。氯化钠和蔗糖的释放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而谷氨酸钠的释放则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随着交联度的增加,鱼糜凝胶在模拟咀嚼过程中氯化钠和蔗糖的释放量先降后升,分别在交联度为42.2%和51.5%时取得最小值(4.54和3.38 mg/g);而谷氨酸钠的咀嚼释放量则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钠和蔗糖在鱼糜凝胶中的释放主要与网络结构和化学作用力相关,谷氨酸钠的释放主要与凝胶质地、凝胶持水性和化学作用力相关。综上,滋味物质在鱼糜凝胶中的释放行为受滋味物质种类、凝胶质地以及凝胶与滋味物质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影响,且凝胶在咀嚼过程中较高的破碎程度增强了滋味物质的释放与感知。  相似文献   
2.
以生鲜草鱼肌肉为材料,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草鱼肌肉,并测定辐照前后草鱼肌肉的品质,以研究60Co-γ射线辐照剂量对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草鱼肌肉中的细菌总数呈指数下降,肌肉中的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而辐照剂量对鱼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无影响,辐照前后草鱼肌肉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著性差异。草鱼肌肉在0和2 kGy辐照其挥发性盐基态氮(TVB-N)值保持在一级鲜度,4~10 kGy剂量辐照保持在二级鲜度;辐照剂量的增加,使TBA值增大,草鱼肌肉产生刺激性气味加重,肌肉颜色逐渐由红色变为暗红色,肌肉组织表面逐渐变得不光滑。在低于8 k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对草鱼肌肉的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品种淡水活鱼数量估计问题,以鲫鱼和鳊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数量淡水鱼的被动水声信号作为样本,通过4~6层小波包分解算法,对比分析了样本的若干特征提取方案,明确了鲫鱼水声信号特征的提取方案为短时平均过零率+6层小波包分解频段能量,而鳊鱼只需提取6层小波包分解频段能量作为其信号特征。根据不同样本集划分方法比较结果,确定了鲫鱼样本集划分方法为Rank-SPXY(m=10),鳊鱼为Rank-SPXY(m=5)。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筛选出样本的关键特征,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若干淡水活鱼的数量估计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性能较好,鲫鱼和鳊鱼数量估计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和0.893,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1.79和2.01。  相似文献   
4.
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异育银鲫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流水系统处理池塘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测定不同处理时间(0~9 d)鲫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滋味特征、气味特征和挥发性成分等参数,研究微流水处理对鲫肌肉品质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微流水处理对养殖鲫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大(P0.05),但对鱼肉中灰分、肌糖原和总糖含量及滋味、气味及感官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鲫鱼肉中肌糖原、总糖含量显著下降,灰分明显增加(P0.05)。电子舌和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微流水处理可显著改变鲫肌肉的滋味特征、气味特征。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鲫肌肉中异味挥发物含量明显减少、鱼肉自身代表性风味物质含量明显增加,且蒸熟后鱼肉的气味、滋味、质地和总分等评分明显升高,微流水处理7 d的鲫肌肉的感官评分优于0、1、3、5 d样品的,而与微流水处理9 d的样品无差异。综上可见,短时间微流水处理(≤7 d)不影响鲫鱼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但可显著改善养殖鲫肌肉品质,其适宜处理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5.
淡水鱼肌肉中酸性磷酸酶的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鮰鱼、鳝鱼为原料,从3种淡水鱼肌肉中提取酸性磷酸酶(ACP),对粗酶液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鱼、鮰鱼和鳝鱼肌肉中ACP适宜反应pH值分别为5.0、5.8和5.6,适宜反应温度分别为60、37、43℃;草鱼、鳝鱼肌肉中ACP在pH值为5~9条件下较稳定,鮰鱼肌肉ACP在pH值为5~8条件下较稳定;Na+、K+、Mg2+对酶活性影响不大,而Zn2+对ACP有激活作用,Cu2+、Ca2+、Hg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半胱氨酸、磷酸钠、焦磷酸钠对鱼肉ACP酶活性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加工方式对鱼骨汤营养和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鲢(Hypohthalmicthyx titrix)鱼骨为原料,检测并比较高压和常压2种加工条件下鱼骨汤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高压条件下熬制的鱼骨汤中总固形物、粗蛋白、水溶性蛋白、钙和灰分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压条件下熬制的汤样;除精氨酸和脯氨酸外,高压条件下熬制的汤样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压条件下熬制的汤样,高压条件下熬制的汤样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常压条件下熬制的汤样高出14.16%.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鱼骨汤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高压条件下熬制的鱼骨汤中检测到63种挥发性成分,而常压条件下熬制的鱼骨汤中仅检测到25种挥发性成分.采用高压熬制的加工方式,在温度为110~120℃,原料和水的质量比为1∶1~1∶1.5,时间为1.5~3 h之间的条件下,可得到风味和营养俱佳的浓汤.  相似文献   
7.
彭玲  丛林  熊善柏  尹涛  尤娟  胡杨 《水产学报》2021,45(7):1151-1161
为了拓展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工艺,以鱼胶原肽和CaCl2为原料,以高能湿法球磨的方法制备了鱼胶原肽螯合钙,并采用FT-IR红外图谱、X-衍射、EDS能谱等技术手段对其理化特性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球磨时间从15 min延长到240 min,鱼胶原肽的平均粒径逐渐降低,ZETA电位绝对值、分子量和pH值逐渐增加,鱼胶原肽对钙的螯合率逐渐从74.21%增加到85.42%。鱼胶原肽螯合钙与鱼胶原肽的主体化学结构相似,但是球磨后鱼胶原肽的-COO-1 VAS吸收峰(1 643.89 cm~(-1))向短波数方向移动到1 540~1 555 cm~(-1),而-NH2的特征吸收峰(3 313.9 cm~(-1))向长波数方向移动到3 337.12~3 380.59 cm~(-1)。球磨后鱼胶原在2θ=20°处的特征宽吸收峰消失,而在2θ=26、28、48和58°处出现多个尖峰和弥散峰,表明其从无定形结构向兼具结晶和无定形结构转变。鱼胶原肽螯合钙中钙元素比例逐渐增加,证实鱼胶原肽对钙的螯合率增加。研究表明,高能湿法球磨可应用于鱼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该方法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无污染和螯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脱壳脱脂的菜籽粕为原料,采用碱萃取,酸沉淀工艺制备分离蛋白,蛋白质收率82.44%-85.31%,且分离蛋白的色泽浅。中油821、中双4号、401和602的分离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分别为38.23%、36.93%、39.09%和35.67%。4种油菜籽蛋白质的疏水性Q值均在1146.98-1220.89Cal/mole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臭氧气浮漂洗对鲢鱼糜的除腥效果,以鲢鱼糜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分析传统漂洗和臭氧气浮漂洗后鲢鱼糜的挥发性成分,寻找其腥味来源。结果显示:鲢鱼糜中共检测到24种挥发性物质。与传统漂洗鱼糜相比,经过臭氧气浮漂洗后,鱼糜中挥发性成分减少,己醛、庚醛、壬醛、癸醛、1-辛烯-3-醇等对鱼腥味贡献较大物质的相对含量皆有所降低,而1-甲基-4-硝甲基-哌啶和5-甲基-2-苯基-吲哚等其他化合物并未被检测出。电子鼻的PCA分析结果与HS-SPME-GC-MS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使用臭氧气浮漂洗鱼糜相比传统漂洗可有效减轻鱼糜腥味,漂洗时间应控制在10~15 min。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灌喂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磺胺二甲氧嘧啶钠(SMS)100、200、400mg/kg对斑点叉尾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E)、尿素(UREA)等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肾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灌药5d后,对照组与给药组斑点叉尾鮰血清中的AST、ALT、ALP、LDH和UREA均无显著性变化,按400mg/kg体质量给药组的肌酐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连续灌药10d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AST、ALT、ALP、LDH、CRE、UREA均有显著性变化。SMS可导致肝细胞核溶解或细胞溶解,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局部坏死,且浓度越高,损害越大。试验表明,100mg/kg的剂量对斑点叉尾鮰在较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毒副作用较小,在5d内使用是安全的;200mg/kg的剂量在较短时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是不能长时间使用,否则会对肝脏及肾脏造成损伤;而高剂量的400mg/kg对斑点叉尾鮰在较短时间内仍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表现在肾脏上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