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3篇
  免费   798篇
  国内免费   1310篇
林业   831篇
农学   918篇
基础科学   832篇
  1387篇
综合类   6094篇
农作物   891篇
水产渔业   582篇
畜牧兽医   2636篇
园艺   916篇
植物保护   604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708篇
  2021年   675篇
  2020年   610篇
  2019年   594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430篇
  2015年   666篇
  2014年   682篇
  2013年   815篇
  2012年   1139篇
  2011年   1200篇
  2010年   1076篇
  2009年   924篇
  2008年   956篇
  2007年   844篇
  2006年   711篇
  2005年   566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选用5个大气环流模式(GCMs)1970−1999年的逐日输出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使用空间插值降尺度到0.5°×0.5°格网。以格网单元为基础,应用系统误差修订(修正值法或比值法)和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或等权重平均法EW),训练与验证GCMs输出值并进行综合修订。在此基础上,分析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海南岛近期(2020−2059年)和远期(2060−2099年)农业水热资源,包括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0℃积温、≥20℃积温、年降水量、1月降水量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CMs输出值的系统误差和BMA权重系数在格网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GCMs输出值低估逐日最高气温约3.55℃,高估逐日最低气温约1.19℃,逐日降水量仅为观测值的54.35%。基于格网的综合修订,可有效降低GCMs输出值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BMA与EW的修订结果相似,均优于单一GCM模式。通过格网BMA综合修订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在验证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约提升0.10、0.07和0.0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约降低2.38℃、1.01℃和1.01mm;较单一GCM相对观测值的偏差平均约减少3.25℃、1.13℃和25.67mm。未来海南岛农业热量资源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从中部向外围逐渐升高,高温主要分布在南部至西部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全岛较为接近,1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20℃积温的增幅分别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和由中部向外围递减。在时间上,RCP8.5情景下所有农业热量资源均为极显著增加且增温最快,RCP4.5情景为先增加后平缓,RCP2.6情景较为平缓,远期无显著增温。未来海南岛降水资源在空间上转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格局,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降水变率增加,西部和中部降水变率减少,在时间上无显著变化趋势。随着未来海南岛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应提前布局,做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2.
48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48h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48h IVDMD)是衡量青贮玉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初步探究玉米秸秆消化率的分子遗传机理,以341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2018年在沈阳和通辽种植,收获后测定秸秆48h IVDMD。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的6 276 612个高质量SNPs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53个与玉米秸秆消化率显著相关的SNPs位点(P<1.0×10-6),4个SNPs显著水平在P<1.0×10-8以上;共找到38个秸秆消化率的候选基因,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防御反应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茶橙瘿螨是茶树上一种常见害螨,以成螨、幼螨和若螨刺吸茶树汁液为害茶树,减弱树势,对茶叶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文章介绍了茶橙瘿螨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该害虫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辣椒种质,本试验利用种属特异性引物对根结线虫病原物开展分子鉴定,确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接着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10份中国辣椒种质进行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鉴定,计算根结指数和卵粒指数,并通过比较隶属函数,发现其中3份辣椒种质对象耳豆根结线虫表现为高抗,抗病性最强的是L518M和L525-1M,L42M次之;10份表现为中抗;7份表现为感病,抗病能力最弱的是L69-1M;未发现免疫品种.本研究发现中国辣椒种质的抗病性整体高于一年生辣椒,是重要的抗病种质来源,可用于象耳豆根结线虫抗病育种和后续抗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牛流行性出血病(epidemic hemorrhagic disease,EHD)在云南省的流行和分布情况,采用竞争ELISA方法,2019年对11个县市的1 199份牛血清进行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抗体检测,同时从各县市检测出的阳性血清中,随机选取18~50份通过微量血清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云南省11个县市均检测出EHDV抗体阳性样品,阳性率介于49.3%~91.3%,平均为81.8%;各地普遍存在3个及以上血清型,其中EHDV-7、-10、-6、-5血清型检出率较高,EHDV-8、-2血清型检出率较低,未检出EHDV-1型。结果表明,EHD在云南省流行广泛且较严重,流行血清型复杂。结果提示,需持续开展EHDV血清学监测,重视对该病的防控。此次血清学调查为我国西南地区EHD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水溶肥作为基肥对油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武威清源镇井水灌溉区的油白菜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基施水溶肥(含Ca+Mg)可改善油白菜的株高、开展度、莲座直径、单株叶片数、叶片性状和叶绿色等性状,较空白对照组可增产108.1%,较常规施肥可增产12.1%,肥料投入产值比为1∶23.3,且施肥经济效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基施水溶性肥对其他作物增产增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黄玉’是从郁金香‘Golden Apeldoorn’的芽变中选育的新品种。株高37 cm,花单生于茎顶,鲜黄色,外轮花瓣外侧黄绿色。生育期75 d,盛花期13 d,花朵品质高,抗寒能力强,是优良的盆栽和园林绿化品种。  相似文献   
8.
花生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和基因型-环境互作研究,可为花生品质育种及不同生态区域花生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GGE-biplot工具,对我国黄淮海花生主产区16个花生品种两年间的品质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含油量、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蛋白质含量等。结果显示,5个品质性状均有较高的GGE总变异值(主成分因素PC1和PC2变异的总和),变幅在61.5%-79.9%之间,以含油量的GGE变异值最低,为61.5%,油酸含量的GGE变异值最高,为79.9%。16个花生品种2年间部分品质性状表现较为一致,其中濮花9519的含油量表型值波动最小,山花9号的亚油酸含量表型值波动最小,开农49是油酸含量表型值最为稳定的品种,天府23号是棕榈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表型值最为稳定的品种。初步明确了徐州和濮阳分别适合高油花生和高油酸花生种植,确定了不同生态类型试点下较适合种植的品种,为花生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乎高职院校与化学相近专业人才培养的“成与败”。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基础化学”教材建设和系列微课的制作及应用2个维度上,探讨提升“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用胰蛋白酶处理发病鸡的粪便和肠内容物,接种Marc145细胞,盲传数代后,从山东不同地区发生流行性腹泻的鸡群中分离到轮状病毒,并对分离的轮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的形态呈车轮状、大小为70-80nm;其病毒基因组的电泳图谱为5:1:3:2;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传到第9代时的TCID50为10^-4.62/0.1mL;该分离株病毒对氯仿、乙醚有抵抗力;对pH3.0处理60min稳定;50℃ 30min能使其感染力下降10^2;1mol/L MgCl2不能增强其对50℃ 60min的抵抗力。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两周龄SPF鸡,24h后陆续发病,表现为持续性水样腹泻,与自然发病相同;剖检可见病鸡脱水、小肠内有大量的液体和气泡、肠粘膜变薄;组织学变化为肠绒毛上皮坏死、脱落,绒毛平均长度减少而隐窝深度增加,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浸润。其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变化与自然发病相同。因此确定发生在山东鸡流行件腹泻的病原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