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44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7篇
  36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抚郡农产考略》是清末江西有代表性的农学著作,不仅保存有抚州地区大量农产种类、栽培与加工技术等资料,还包含了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作者何刚德已经认识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对生产有束缚作用,他在记载各类农产品时,提出“价值”的概念且用货币价格对其衡量,并深入揭示了农产品上市时间、供求、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进而寻求增值之道。何氏提倡多种经营,大力种植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发挥柑橘、甘蔗等名优特产优势,促进农业的商品化生产。他还建议通过深加工的方式获取更高利润,并对未能引进西方的先进加工技术而感到惋惜。《抚郡农产考略》体现了中国近代官僚知识分子对农业经济转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阶段高温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耐热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小麦高温灾害,筛选耐热丰产种质资源,通过裂区试验,以阶段高温为主区(在开花期、花后5~10 d、11~15 d、16~20 d和21~25 d进行高温胁迫,分别用H_1、H_2、H_3、H_4和H_5表示,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以品种为副区(选用济麦22、矮抗58、衡4399、淮麦33、石麦22、山农20、郑麦7698和邯6172耐热性不同的8个冬小麦品种),于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小麦生长季,研究了不同阶段高温对小麦产量及穗粒数、粒重等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品种的耐热性。结果表明, H_1、H_2、H_3、H_4和H_5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下降59.7%、49.5%、26.2%、36.4%和34.5%,穗粒数分别减少17.9、14.8、5.9、1.2和4.0粒,千粒重分别降低0.3、1.8、7.3、13.8和12.6 g。从品种看,自然生长条件下郑麦7698、淮麦33和衡4399的产量较高,石麦22的产量最低;高温条件下郑麦7698、山农20和衡4399的产量较高,淮麦33为受高温影响最大的品种,两年减产幅度均最高;两种条件下郑麦7698、衡4399和山农20的综合产量均较高,淮麦33最低。阶段高温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且存在年际间差异。2016-2017年度山农20、衡4399和石麦22的H_2处理均较对照增产,但其他阶段高温处理均减产。高温胁迫后郑麦7698的减产幅度在2016-2017年度最小,而在2017-2018年度仅次于减产幅度最大的淮麦33。郑麦7698、衡4399和山农20的两年几何平均产量均较高,淮麦33最低。从热感指数看,衡4399、山农20和郑麦7698的热感指数指标大部分小于1,淮麦33、济麦22、石麦22热感指数指标大部分大于1;其他品种的热感指数指标有的时段高温大于1,有的小于1。综合产量和热感指数指标,衡4399、山农20和郑麦7698的耐热性好,淮麦33、济麦22和石麦22的耐热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三连栋日光温室温度场分布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冀中南地区冬季雾霾天气严重,日光温室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保温功能,设计建造了三连栋日光温室,为进一步验证其性能,应用MATLAB软件对三连栋日光温室进行二维温度场的拟合和图像绘制。结果表明:00:23三连栋日光温室的温度为8日>9日>10日;06:23为温室一天的最低温度,10日的06:23为3天最低温度;12:23为多云~阴的8日温室的最高温度,14:23为阴~晴的9日温室的最高温度,12:23—14:23为晴天的10日温室的最高温度,3天温室最高温均能达到30℃,16:23温度下降较快。多云~阴的8日、阴~晴的9日09:23—10:23依次从温室的北、中、南栋的上中部开始升温,16:23先从温室下部开始降温;晴天的10日09:23—10:23依次从温室的南、中、北栋开始升温,16:23依次从温室的北、中、南栋开始降温。在温室温度最低时或最高时,北栋北后侧中下部区域为温度的最高点或最低点。8—10日09:23与18:23(15~20℃)、08:23与20:23(10~15℃)温室温度各栋之间及各区域基本相同。同一天内温室地温中栋最高,地温白天北栋最低、夜间南栋最低;10日夜间南栋地温最低,最低地温13℃,白天中栋地温最高,最高地温22℃。光照强度9日<8日<10日。三连栋日光温室在2月中旬喜温果菜类即可定植,较单膜塑料大棚提早定植25~30天,同时又规避了冬季低温阴雪雾霾天气出现频次高的时段,三连栋日光温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解析春限一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措施对小麦耗水和产量调控作用,于2015—2018年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设置耕层掺黄河泥沙(SS)、配施生物有机肥(FF)和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SF) 3个处理,以不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连续3年产量水平为3 317. 77~5 449. 52 kg/hm~2,各处理间以SF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该处理与CK相比,籽粒产量提高35%~51%;总耗水量变幅为352. 85~394. 89 mm,不同处理间总耗水量均以CK最低,以SF处理最高(361. 81~394. 89 mm);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变幅为9. 01~13. 96 kg/(hm~2·mm),以SF处理最高(12. 02~13. 96 kg/(hm~2·mm)),比CK高33%~48%,其次为FF处理和SS处理,分别比CK高9%~32%、9%~18%。SS或FF处理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增大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最终提高冬小麦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总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在本研究条件下,随着籽粒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快速增加;而随耗水量增加,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增减表现不同。综合考虑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确定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SF)是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
于2011—2012年玉米生长后期,进行小麦分期提前造墒灌溉(设置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灌溉3个水平,不灌水为对照,分别用I9.20、I9.25、I9.30和CK表示)单因素试验,研究小麦提前造墒灌溉对夏玉米后期光合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后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CK为"双峰"曲线,其他处理为"单峰"曲线。Pn日变化均值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2年同品种处理间棒3叶叶源量(LSC)也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与光合特性不同,茎秆糖分含量以CK较高,其他处理较低。不同灌水模式还对玉米灌浆有一定影响,I9.20、I9.25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及灌浆平均速率较大,灌浆活跃期较长,快增期百粒质量积累量较多,百粒质量与籽粒产量较高。另外,水分处理还对干物质再分配有一定影响,吐丝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表现为I9.25I9.20I9.30≥CK。可见,河北平原小麦适期提前造墒灌溉,改善了玉米群体光合性能,促进了吐丝后同化物向籽粒运转,提高了籽粒产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条件下小麦造墒灌水建议提前于9月20—25日。  相似文献   
6.
间作茶园中茶树生态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小牛  李宏开 《林业科学》1991,27(6):658-664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喜光、耐荫、喜湿、畏寒的特性,其生长发育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对茶芽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致使夏秋茶低产劣质。为此,近2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广泛地开展了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的研究,认为适度遮荫(即种植遮荫树)能明显地提高茶叶产量和绿茶品质。但是,对间作茶园的生态条件与茶树主要生理活动(诸如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的关系报道甚少。为此,我们研究了茶园间作对茶树主要生理活动的影响,并与单作茶园比较,以揭示生态生理特性,从而为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公路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宏凯 《森林工程》2004,20(2):40-41,45
介绍了公路沿线景观结构及景观设计的组成,并由此得出做好公路景观设计是公路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抗枯萎病的生姜品种,建立抗病评价体系,为生姜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及抗病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5个生姜主产区的主栽品种,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测定枯萎病菌(腐皮镰刀菌)侵染对不同生姜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苷酶(GLU)活性及次生抗菌物质含量、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等的影响,结合抗病系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隶属函数对5个生姜品种幼苗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山东大姜病情指数最低(4.0)、发病率最低(4%)、发病周期最长(24 d),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罗平小黄姜病情指数最高(45.2)、发病周期最短(7 d),表现抗病性较弱。不同生姜品种幼苗接菌后的生理生化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山东大姜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防御酶(PAL、CHI、GLU)活性和次生抗菌物质(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O2-·、H2O2和MDA含量低于其他品种,而罗平小黄姜呈现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将12个单项生理生化指标转换为3个独立综合指标,聚类分析将5个生姜品种划分为3类,结合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5个生姜品种抗病性强弱表现为:山东大姜>凤头姜>竹根姜>贵州黄姜>罗平小黄姜,与人工接种试验中5个品种的发病程度一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OD和类黄酮与抗病性综合评价值(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5个生姜品种中山东大姜抗病性最强,罗平小黄姜抗病性最弱;SOD和类黄酮可作为生姜枯萎病抗性鉴定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对比不同类型秸秆对强还原处理土壤(RSD)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变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晾干的玉米秸秆(CS),晾干的芒草秸秆(MS),晾干的玉米和芒草秸秆混合(CMD),新鲜的玉米和芒草秸秆混合(CMW)4个处理,并以化学熏蒸和仅淹水处理作为对照,以评估不同强还原物料处理土壤培养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期间不同RSD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降幅达到83%~98%。与单一秸秆相比,混合晾干秸秆RSD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的增幅为49%,而混合新鲜秸秆处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期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总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在CMW组先降低后升高,而在CMD组降低了51%。在细菌属水平上,CMD组伯克氏菌目中未分类的属(UC-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中未分类的属(UC-Comamonadaceae)、厌氧黏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bacteroides)相对丰度于培养结束时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antel检验表明具有特征性的细菌类群(如AnaeromyxobacterPseudobacteroides)与土壤pH、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且Anaeromyxobacter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还原物料组成及晾干程度均对土培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装配式钢板-混凝土组合地下粮仓具有节约土地、节能减碳、绿色环保、密闭低温等优点,但是连接节点的结构形式和力学性能仍是制约其发展及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之一。为解决节点焊缝过多、施焊难度大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钢板-混凝土组合地下粮仓螺栓-焊缝竖向节点,采用螺栓代替部分焊缝,减少焊缝长度、方便构件施工。依据规范要求及实际工程情况,设计了2种不同螺栓数量(单侧三螺栓连接和单侧五螺栓连接)的螺栓-焊缝竖向节点试件,利用四点弯曲试验与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其破坏形态和受弯承载力性能。结果表明:三螺栓试件与五螺栓试件承载力的试验值分别为1998、2053 kN,两试件承载力基本相同;相较于五螺栓试件,三螺栓试件在破坏后具有更好的延性。在参数取值范围内,混凝土强度、内防水钢板厚度、外防水钢板厚度和内衬钢板厚度对峰值荷载回归得到的标准化系数(Beta)分别为0.993、-0.003、-0.012、0.056,表明增加混凝土强度可有效提高试件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可为装配式钢板-混凝土地下粮仓节点的设计提供科学参考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