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篇
林业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某黄鸡养殖农户4条大棚雏鸡总存栏量40 000只左右,在12日龄免疫后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出现有神经症状的"扭头鸡",采食量下降,病鸡在跑动后有后蹲的姿势。第一条棚雏鸡先发病,随后3条棚雏鸡相继发病,病症相似。病程持续近10天,总死亡量约1 000只。根据发病背景、症状观察、病理变化、细菌分离及PCR试验、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等一系列工作,诊断为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动物回归试验,在雏鸡体内成功复制出该临床疾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迅速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鹅掌楸种源材性遗传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鹅掌楸两个种及其杂种多地点7年生种源试验林中,随机抽取3块试验林共282株样本,分别遗行木材基本密度(BD)和纤维长度(FL)的测定分析,在分布型拟合与精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般线性方差模型分析,结果为:中国鹅掌楸种源间BD和FL均差异显著(a=0.05),5个北美鹅掌楸种源间BD和FL未达到显著差异,地点间差异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平均值T检测表明中国掌楸与北美鹅掌楸两种间BD和FL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鹅掌楸的BD总均值为0.397g/cm^3,FL总均值达1.603mm,属于中小密度,长纤维或近长纤维树种,差异分析揭示了种内差异是掌释属的主要变异来源,种内种源间存在选择的遗传基础,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认为,鹅掌楸BD和FL之间相互不密切(r=0.157),两本材料状与各生长因子间相关亦不密切,说明他们之间基因连锁不紧密,可独立选择。BD种源广义遗传力为H^2BD=0.65,受遗传控制较强,FL为H^FL=0.29,受遗传控制中偏弱,两性状年-年间遗传相关密切,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方3种标准进行了鹅掌楸属材料种源选择,其中,在“强度选择”条件下,选出BD优良的种源为庐山和桑植,FL优良的种源为浏阳和赣武夷,均为中国掌楸种源,北美种源虽然与中国种源在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多数处于中等水平上,对照杂种夫性系BD和FL的均超过鹅掌楸性状总均值,但未超过最好的种源。  相似文献   
4.
杉木幼龄林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林木生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论述丘陵立地条件下 ,1、2代杉木幼龄林高生长、当年高生长、胸径生长与叶片中营养元素N、P、K、Ca、Mg、Cu、Mn、Zn、Fe含量的相关关系 ,进而从林木营养这个角度 ,为提高林木产量、防治地力衰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2代杉木幼龄林生长与N、P、Mg、Cu、Mn、Fe含量呈密切的正相关。 1代杉木幼龄林生长虽与P、Mg、Cu、Mn、Fe含量呈正相关 ,但复相关系数数值偏低。也就是说土壤养分含量尚没有明显影响 1代杉木幼龄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鹅掌楸种源遗传变异和选择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鹅掌楸全分布区内抽样15个种源,于长江中下游5省区按统一试验设计营造种源试验林,7年生时全面测定其树高(H)、胸径(DBH)、冠幅(RC)等主要生长性状,进行遗传6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地点间差异极显著,种源对环境反映灵敏,种源与地点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H、DBH和材积(V)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3、0.526、0.521,受较强的遗传控制;RC受遗传控制程度相对较低(H^2=0.301)。相继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适应性分析和幼成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为种源选择和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多点综合选择选出黎平、伤痛永两个优良种源,遗传增益11.8%。单点选择分别选出1-3个丰产种源,遗传增益达15.4%-51.5%。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水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利用1-6月份艰测数据,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量大值(51.8mm)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33.2mm)出现在3月份,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⑵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可用指数式y=0.1266e^0.0502x表示。⑶与人工针阔混交林相比,天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通过对江西大岗山地区马尾松纯林、马褂木纯林、杉木纯林及马褂木 桤木混交林与对照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人工林更新方式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马褂木纯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外,其他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土壤孔隙状况恶化的变化趋势;各人工林林下土壤养分指标均显著降低,4种人工林类型中,马褂木纯林土壤养分状况恶化程度最强烈;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明显降低,但各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仍高于土壤有效铁临界值,而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降低导致土壤缺锌状态的加剧;杉木纯林有利于土壤有效铜积累,而其他3种人工林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增加,下层降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 5个地点 1 3个桤木种源 ,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性状作了方差分析及G×E互作分析 ,证实树高、材积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F =7 93 和F =4 83 ) ,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种源×环境的互作显著(F =2 70 和F =2 2 1 )。用bi 和s2 di,Wrick生态价和AMMI模型 3种方法对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作了评价 ,AMMI分析与生态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较一致。 6年生和 1 4年生的树高生长相关显著 (r =0 75 80 ) ,表明桤木早期选择的可靠性。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及其标准误分别为 0 8738± 0 0 482、0 796 1± 0 0 71 8、0 792 9± 0 0 72 7。运用指数选择 ,若各地点选择本地点最好的 1个种源 ,预期增益为39 0 3% ;若各地点选择本地点最好的 2~ 3个种源 ,5个地点材积的平均育种增益为 2 7 5 7%。根据主效应值和稳定性参数分析结果 ,预估了各种源的适生地区  相似文献   
9.
江西分宜年珠林场及其周围地区的鸟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年珠林场及其附近地区有鸟类125种,隶属11目30科(4亚科),以雀形目种类最多(92种),约占调查种数的74%,其中科食虫鸟的种类(45种)又占雀形目种类数量的49%。该地区繁殖鸟种类所占比例较大,9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有72种,约占繁殖鸟种数的79%,区系组成上的东洋界特征十分明显。据调查,夏候鸟居留时间一般在4月17日至10月27日,持续停留时间约193d;冬候鸟的居留日期一般在8月27日至次年5月4日,持续停留时间约250d。旅鸟多在春、秋两季路过此地,此时种类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0.
桤木栽培区区划和栽培区适生种源的综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桤木自然分布区内13个种源的生长、材性、果实等性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桤木的地理变异及其趋势,探讨了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对栽培区进行了区划,并对各栽培区进行适生种源的综合选择.研究表明桤木种源生长性状与生态梯度(EGA)的相关显著,在单个生态因子分析中,桤木种源生长量呈以经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纤维长度与经度和纬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地理趋势并不明显.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呈单向渐变模式.根据试验地点EGA,对桤木新引种区划分为两个生态亚区,即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和赣、浙、闽沿海山地—丘陵区,并对各个栽培区进行了适生种源选择和种源调拨区划.合理的种源调拨,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育种增益分别为5.42%、6.74%和18.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