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自制的含有抗菌肽、溶菌酶、凝集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柞蚕免疫活性蛋白添加在断奶仔猪的饲料中,研究其对仔猪生产发育和免疫能力的影响。选用48头平均体质量为(12.625±0.576)kg的35日龄断奶1周的仔猪,随机分为饲喂基础饲粮的对照组(Ⅰ组)和分别饲喂柞蚕免疫活性蛋白添加量为30、50、100 g/kg的饲粮的3个试验组(Ⅱ、Ⅲ、Ⅳ组),经过为期32 d的试验表明:Ⅲ、Ⅳ试验组仔猪的平均日增体质量显著提高(P0.05),以Ⅲ试验组的效果最佳,并且Ⅲ、Ⅳ试验组仔猪饲养的料重比以及Ⅱ、Ⅲ、Ⅳ3个试验组仔猪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但各试验组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变化不显著(P0.05);Ⅱ、Ⅲ、Ⅳ3个试验组仔猪的免疫器官指数提高,尤其是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Ⅲ、Ⅳ试验组仔猪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 A含量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3个试验组仔猪血清中的Ig G含量显著提高(P0.05),Ig M含量也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Ⅱ、Ⅲ、Ⅳ3个试验组仔猪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初步确定饲粮中柞蚕免疫蛋白的适宜添加量为50 g/kg。试验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柞蚕免疫蛋白能有效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
柞蚕蛹虫草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人工栽培柞蚕蛹虫草高产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孢子分离技术选育菌种保证了虫草高产;接种不同状态的菌种时,液体菌种效果好,硬化率高,从而产量也高;接种剂量在0.3-0.5mL时蛹体完全变僵蛹时间明显短,产量也高,接种剂量小于0.2mL时,僵蛹时间长,容易感染杂菌,头部基本坏掉,影响了产量;菌丝生长期25℃恒温培养,蛹体完全变硬时改20℃恒温培养,蛹体硬化快,子实体分布均匀,长势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葡萄果实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合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楠  刘斌  潘秋红 《园艺学报》2015,42(9):1673-1679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是构成葡萄果实香气的重要组分,其极低的感官阈值和怡人的花果香味,对葡萄及葡萄酒香气品质具有重要的贡献。综述了葡萄果实中主要降异戊二烯类物质的种类、香气特点、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关键酶的调节及相关转录因子、栽培措施的影响等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5.
栗蚕蛹体液的一些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栗蚕体内免疫机制,研究了栗蚕蛹体液免疫反应的某些特性。栗蚕蛹经细菌、真菌以及生理盐水诱导后,其体液对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及柞蚕链球菌(T.streptoc-occus)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大肠杆菌诱导6 h后,栗蚕蛹体液中出现抗菌活性物质,诱导后4 d,体液的抗菌活性达到高峰值,11 d后活性消失。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诱导后的栗蚕蛹血淋巴中有新蛋白产生,推测可能与其产生新的抗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栗蚕是珍稀的野蚕资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栗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并依据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多态性分析纯黑、纯绿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检测结果表明:栗蚕幼虫中肠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和酶带数随龄期而增加,且同一龄期以盛食期的酶表达量最高;幼虫中肠及脂肪体中的酯酶同工酶活性较强,并且酶带数较多;2个供试品种间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明显不同。根据酶谱差异分析2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6,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栗蚕幼虫酯酶同工酶的酶活性和酶带数与生长发育和组织功能有关,幼虫酯酶同工酶酶谱可以作为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背景下,以喷灌、微灌为代表的节水灌溉工程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节水灌溉工程现状的基础上,从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资源、提升农业增产率等方面论证了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通过总结分析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现存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对其运行管理经验做法进行科学论证,以期推动中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根微形态测定土壤Zn对大麦的毒性阈值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随着对污染土壤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受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入。目前,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毒性测试逐渐由单物种测试为基础的生态风险评价发展为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区域种群毒性测试;毒性中除了要包含测试物种的整个生命周期,还需要增加不同敏感的测试终点。基于不同测试终点的毒理学数据对于评价污染土壤中Zn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根系生态是基于生态效应法推导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阈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以大麦根尖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为评价终点,研究污染土壤中Zn对大麦根微形态的毒性阈值及其与土壤性质间的量化关系,以期为中国Zn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8种不同性质的农田土壤,外源添加不同浓度Zn后进行盆栽试验,利用STD1600 Epson根系扫描仪测定不同根微形态指标,结合Log-logistic剂量-效应曲线测定基于不同根微形态为终点的毒性阈值(EC_(10),EC_(50)),建立基于土壤性质的Zn毒性预测模型。【结果】土壤Zn污染对不同根微形态指标的毒性阈值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大麦根尖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的有机碳(EC_(10))和阳离子交换量EC_(50)均值分别为228、295、335、261 mg·kg~(-1)及702、779、837、739 mg·kg~(-1),以根尖数测定的EC值最低,根表面积的EC值最高,即根尖数指标对土壤Zn毒性最敏感。不同土壤中,EC_(10)值的变异系数(34.1%)大于EC_(50)(21.6%),而4种不同测试指标中,基于大麦根表面积测定的变异系数最大,EC_(10)和EC_(50)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43.4%和23.2%。土壤pH、有机碳(OC)、阳离子交换量(CEC)与Zn的毒性阈值EC_x(x=10,50)呈正相关关系,其中pH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不同的根微形态指标中,土壤Zn污染对大麦根尖的毒性最敏感;基于pH、CEC、OC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中Zn的大麦毒性阈值。  相似文献   
9.
以柞枝食用菌废料和鸡粪为试材,采用条垛式高温好氧堆肥方法,研究了柞枝废菌棒有机肥对盆栽君子兰的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堆肥产品的有机质达到50.7%,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2.11%、4.90%和1.42%,完全符合国家有机肥料行业技术标准。在只添加16.67%~50.00%堆肥范围内,不添加其它辅料的情况下,堆肥在盆栽基质中比例越高,君子兰生长越好。其中各项指标最大增长率:株高(根以上冠高)为32.5%,叶片数为45.1%,最长叶长为5.3%,最宽叶宽为18.8%,根须数为145.1%,最长根长为29.2%,最粗根直径为41.3%。  相似文献   
10.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