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原微生物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支原体、部分真菌等菌体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荚膜多糖有助于菌体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利环境,并通过在菌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宿主补体的杀伤与吞噬作用。在长期多种应激-压力环境下,病原菌已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并促进宿主感染;在非病原微生物中,荚膜多糖可正向调节宿主免疫作用,并拮抗机体免疫因子,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文将结合本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荚膜多糖的结构、合成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免疫逃避机制和致病机制,特别是荚膜多糖正向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应用潜力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遗传变异、检测以及宿主免疫3个方面,对近年来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琼胶分离菌Cellvibrio sp.BR的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琼胶分离菌Cellvibrio sp.BR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该产酶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该菌株产琼胶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在25℃、起始pH7.0的条件下培养36 h;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O~8.0,最适温度为35℃,最适底物质量分数为1.1%;该酶具有明显的底物特异性.[结论]为琼胶酶的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的外膜是一种由蛋白质、脂多糖、磷脂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复合结构,约占细胞壁干重的80%,是革兰阴性菌抵抗外来有毒化合物的第一道防线。孔蛋白(Porins)是外膜蛋白(OMPs)家族中的一类典型膜通道蛋白,1979年Nakae第一次描述了它的特征并将其命名为孔蛋白。孔蛋白的结构在荚膜红细菌(Rhodo bacter capsulatus)中首次得到了精准解析[1],这类蛋白质参与了多种营养物质和有毒小分子(糖、药物、小肽、化学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诱变传代对致病性沙门氏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致病性沙门氏菌SW1和SW4紫外线诱变传代,观察其血清型、致病力及质粒图谱的变化.选择紫外线诱变沙门氏菌SW1和SW4菌株6min后培养,每个菌株随机挑取9个单菌落连续传60代后做其质粒图谱分析、毒力以及血清型检测.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诱变连续传60代后,沙门氏菌SW1的部分单菌落血清型发生明显变化,质粒图谱及毒力无明显变化;而沙门氏菌SW4的血清型和质粒图谱无变化,但单菌落SW4-60-6变为无毒力菌株,这表明病原菌的血清型和致病力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长期专性细胞内寄生,其基因组表现出显著的减缩性。利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基因组数据库探究在其显著减缩的基因组中是否有编码序列发挥调控序列的作用,结果发现在DNA转录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分裂周期蛋白(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的N端编码序列具有典型的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特征。设计引物扩增该基因N端590 bp包含启动子基序的序列(C启动子序列),将该启动子序列克隆到载体启动子(MET25-P)被终止序列(CYC1-T)替代的pUG35载体上,构建由该启动子序列启动下游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的克隆载体ΔpUG35-CYC1-T-C-yEGFP-CYC1-T,并将其电击转化酿酒酵母CEN.PK2菌株,经筛选及诱导培养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酵母中有GFP表达,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细胞分裂周期蛋白的N端编码序列包含具有启动子活性的序列,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减缩后,部分编码序列可能扮演了调控序列的角色。研究结果也为微孢子虫启动子的活性验证提供了一个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重庆市某肉牛场病牛关节液中分离到1株细菌,经细菌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小鼠攻毒试验及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判定该菌为变形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呋辛、丙氟哌酸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从重庆某肉牛场肺炎患牛肺脏中分离一株革兰氏阳性双球菌,为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本研究对其进行细菌学分类鉴定。通过细菌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和PCR鉴定等研究表明,该分离菌与羊创伤球菌(H.ovis)(CCUG37441)特性相近;其16S rRNA序列与H.ovis标准株同源性达99.8%。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动物试验表明,该菌对菌必治最敏感,不致死小白鼠。  相似文献   
9.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只在进入宿主体内后表达而在体外不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生基因.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基因对病原菌进入体内的生存和致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体内诱生基因的筛选可为抗菌药物的开发、临床诊断试剂的研究、疫苗的设计提供新的准确靶标,从而为预防和治疗工作奠定基础.近年来有关病原菌体内诱导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发展了多种体内诱生基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