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36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黄土高原苜蓿草业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苜蓿草业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黄土高原发展苜蓿草业的地域优势及显著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苜蓿草业的意义,并结合黄土高原实际提出了发展苜蓿草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户用沼气技术转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围绕生物质能源技术转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户用沼气池相应对策:改变政府职能和激励措施,搭建自由公平的社会平台;开拓多种融资途径,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构建服务体系,推进沼气技术产业化;通过科普宣传、资金扶持、政策约束和经济效益反馈激励等措施,协调和促进农村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在解决能源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能源农业的概念,系统阐述了能源农业的特点以及中国在发展能源农业方面所要采取的能源作物的筛选、培育、标准化栽培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能源转化设备转化效率和转化机制以及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等一系列的基础及基础应用研究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相对重要的人工生产要素有化肥,有效灌浆面积、劳动力和农业物质消耗量。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贡献值为0.6655,化肥为0.3898,在现有耕地土壤肥力和灌量条件下,每增加1kg的标准化肥,土地产出可增加4.9753gk,每增加1hm^2有效灌面积,土地产出可增加3526.5kg粮食。实现“九五”末新增粮食15000万kg的开发目标,需增加有效灌面积4.25万hm^2或增加标准化肥3014.89万kg,从投资角度相比,增加化肥投入较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容易实现开发目标。在整体开发进程中,化肥投入可控制在345-1020kg/hm^2,无机能投入亦控制在28605-82350MJ/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退耕模式林草初夏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安塞县几种不同类型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如混交林、人工灌木林、野生灌木林及林中革地进行了小气候观测,分析了不同退耕模式林草配置下的主要小气候特征,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定点定时观测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水面蒸发并与对照裸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4种不同退耕模式林草配置在6月高温时期能显著降低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的日均值,提高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减少水面蒸发等,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4种不同退耕模式日平均空气温度变化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较对照裸地可以降低0.41℃~1.2℃;0~20 cm各深度的土壤温度基本都是混交林<人工灌木林<野生灌木林<林中草地<对照裸地,混交林内地面最高温度为34.78℃,明显比对照裸地42.54℃低;空气相对湿度日动态呈"U"型变化,其中对照裸地相对温度日均值最低,混交林日均值最大,为55.2%,比对照裸地高3.95%;水面蒸发量为裸地最大,混交林及灌木林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减少量较对照裸地可达50.54%和55.20%.  相似文献   
6.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结构和畜牧业结构.结果表明:种植业结构已由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畜牧业结构变化幅度不大;该区农牧复合系统内"粮食作物以谷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均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畜种结构单一,为牛、羊占绝对比重的草食型畜群结构".结构调整建议为:降低粮食作物特别是麦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及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使粮经饲比达到50:20:30;引草入田,推广粮草轮作制度;增加猪及禽类的饲养量,逐步建立耗粮型与草食型相结合的畜种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用千粒重、出苗率、生长速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构成灰色系统,对引自美国的6种牧草品种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应性大小依次为:无芒雀麦>法恩>扁穗冰草>披碱草>猫尾草>新麦草。无芒雀麦、法恩为一级,很适应;扁穗冰草、披碱草二级,适应;猫尾草、新麦草表现为三级,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同时应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但在培养试验中,微生物体氮与淹水培养法、硝化培养法和Stanford短期淋洗通气法测定的可矿化氮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767(p<0.01,n=12)以上。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培养试验结果的不一致性,与试验条件的差异有关。新形成的微生物体氮易降解,而原有土壤微生物体氮却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分析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国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究,提出了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即由目标层、控制层、状态层与指标层组成。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位条件是制约新疆绿洲发展能否持续的重要因素,构成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控制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并通过线性加权法对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新疆绿洲目前处在弱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很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踏查、调研和大量资料分析,综合运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发展与规划以及水土保持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构建了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植被营建技术模式。同时,提出开发利用相应立地条件下天然草地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以丰富扩大植被建设所需的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