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23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86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毛虫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坤山  肖强 《中国茶叶》2004,26(3):18-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茶毛虫病毒或EPNPV)是茶毛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茶毛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齐义鹏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生物防治通报,1986,2(2):43]和姚渭等[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茶叶科学,1987,7(2):52~53]分别通过收集罹病虫尸获得茶毛虫病毒,进行了田间防治茶毛虫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陈雪芬  肖强 《中国茶叶》1995,17(4):14-15
灭净菊酯是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近开发的一种复配杀虫剂,该药剂的杀虫谱广,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对同翅目害虫及叶螨均有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和1992年进行了灭净菊酯防治茶树害虫和害螨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3.
“鄂荸荠2号”是由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用“台湾荸荠”自然结实后代,选择优良单株经扩繁育成的荸荠新品种.2014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鄂荸荠2号”株高110厘米左右,茎粗0.6厘米左右,叶状茎深绿色,分蘖力中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并描述发生在湖南慈利的一种为害茶树根茎部的茶树害虫,以期明确其种名并为生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对其生物学进行记录和描述.[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虫被鉴定为东方行军蚁(Dorylus orientalis westwood,1835).该虫蛀...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艾草粉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鸡蛋营养成分、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360只50周龄体重与产蛋率相近的大午金凤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以基础日粮饲喂并分别添加0(对照组)、1%、2%、3%艾草粉,试验期56 d。试验期间,以每个重复为单位统计其产蛋性能;在第28和56天,分别从各重复中取3个鸡蛋进行蛋品质检测;在第56天,分别从各重复中取3只蛋鸡,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分析肠道形态;刮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检测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闭合小环蛋白1(ZO-1)、闭锁蛋白1(CLDN1)和咬合蛋白(Occludin)含量;取盲肠内容物分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3%艾草粉组蛋鸡平均日产蛋重显著增加(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艾草粉组鸡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2%、3%艾草粉组鸡蛋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Fe和Se含量显著升高(P<0.05);1%、2%艾草粉组蛋鸡空肠...  相似文献   
6.
肖强 《中国茶叶》2005,27(4):11-11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茶叶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检测技术的研究”顺利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评审,验收专家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省科技厅等单位组成。  相似文献   
7.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PIB/mL和7.31×106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克隆测定了12个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öthe)种群84个样本和5个叶蝉近缘种外群62个虫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5%~1.2%,远小于昆虫物种2%的界限,未呈现明显遗传分化,ML分子系统树也显示其种群个体呈平行分布。假眼小绿叶蝉与几种外群叶蝉的遗传距离在14.8%~24.5%之间,依次为葡萄小绿叶蝉<葡萄二星叶蝉<桃一点斑叶蝉,说明它与葡萄小绿叶蝉亲缘关系最近,与系统进化树的聚类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通过mtCOI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假眼小绿叶蝉遗传结构及它与近缘种叶蝉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解释它在茶园的起源及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释放曲线为抛物线型(L)和S型(S)的包膜控释尿素(L120d和S80d)在4种温度条件下(10、15、25、35℃)的氮素释放规律,并依托SUGIHARA和LOGISTIC模型探明了L120d和S80d氮素释放速率常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设施番茄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田间条件下控释氮素释放特征及其对番茄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培养条件下L120d和S80d氮素释放速率显著受温度影响,4种温度条件下释放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2~0.0212/d和0.043~0.279/d,释放曲线分别呈现出抛物线型和S型特点。田间设施土壤条件下L120d氮素释放特征与之吻合,S80d释放周期差异达到30天以上,L120d和S80d氮素释放规律迥异。与普通尿素底施加3次追肥相比,施用L120d和S80d控释尿素的番茄产量较等氮量普通尿素(N 200 kg/hm2)和常规施氮量(N 400 kg/hm2)处理分别增加了7.8%、7.2%和5.4%、4.8%;氮素利用率提高了5.5~10.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2817、13375元/hm2。此研究为控释肥料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