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7年172个台站汛期(6-9月)逐日降水资料,选取40个代表站,统计出代表站48年间逐年汛期暴雨量并建立时间序列,针对RBF神经网络和马尔可夫预测的优缺点,建立起RBF神经网络与马尔可夫模型相耦合的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淮河流域2006-2007年汛期暴雨量预测,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针对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根据大量的实况资料和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综合分析了冰情和灾情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月10日~2月6日102.0°~122.5°E,20.2°~40.0°N之间59个气象站7008、50 hPa及地面气温、冰冻厚度资料,研究了具体的冰冻演变过程及其成因。得出如下结论:①这次冰灾总体属于50年一遇 ②冰灾主要对5个部门造成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 516.5亿元人民币 ③冰灾的成因主要有:寒潮的爆发导致了冰灾的开始 稳定少变的冷高压不断分裂冷空气补充南下,而偏强偏北的副高使冷空气在江南北部长久停留 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使冰灾得以维持 频繁东移的南支槽为冰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降水条件 强大的逆温层提供了过冷水滴的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合成分析、EOF分解、显著性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0年安徽淮北地区5—9月2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来研究安徽地区淮河以北区域性暴雨时空分布、大尺度环流分型及物理量场分布特征,从气候背景角度出发了解其成因分析,为预报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安徽淮北区域性暴雨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暴雨区多位于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和低层低涡辐合中心东南侧、闭合经向垂直环流上升支下方。冷空气分别从高低层同时入侵,高层冷空气以高值位涡柱的形式向下入侵。暴雨区多位于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和湿位涡负值中心略偏北,垂直方向上呈现湿位涡正负区叠置的形势,且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中高层的斜压不稳定相结合,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增强是造成淮北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1981~2006年夏季(6~8月)安徽中西部主要大型水库流域10个气象站点逐日(20:00~20:00)降水资料,运用最优面雨量计算方法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雨量,分析了安徽中西部主要大型水库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出现在安徽东部两次极端大暴雪过程的成因及动力、水汽热力、干侵入等结构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发展是形成暴雪的重要环流背景,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带是暴雪区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异常的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相配合是产生极端强降雪的重要原因。从降雪机制看,1月3—4日暴雪过程属暖区冷流降雪,大气处于湿对称不稳定状态,暴雪区位于垂直方向上螺旋度正负值中心相叠置的区域中靠近下沉支的上升支气流中,且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垂直方向上次级环流,高空槽后的强西北气流与高效率的水汽辐合输送相结合,降雪强度大;而1月24—28日属非典型性冷平流降雪,低层先有冷空气南下,干冷空气受底层抬升而直接降雪,过程相对冰面过饱和现象主要在低层,过冷水较弱,持续时间长。且两次强降雪过程中低空急流发生发展与高空急流周围正的涡度平流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辐合强弱与降雪强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