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3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1.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认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反应,而是有机污染物在无机矿物、无定型有机碳和凝聚型有机碳上同时进行吸附反应的复合结果。萘与p,p′-DDE的吸附、解吸过程均表现出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的吸附指数n在不同程度上偏离1;两种污染物在土样中的吸附过程不完全可逆,Kow、初始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fo)c的差异都影响其在土壤不同组分上的吸附百分比,进而影响解吸率。萘更多地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及无定型有机碳上,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37.7~780.9μg.L-1),解吸率可从10%左右增至近85%;而当初始浓度为37.7μg.L-1时,随foc的增大(0.01%~0.65%),解吸率由12.39%降至3.90%。p,p′-DDE则更多地吸附在凝聚型有机碳上,解吸率随浓度的变化(11.0~275.1μg.L-1)仅在1%~5%内波动,当初始浓度为11.0μg.L-1时,解吸率随foc的增大由4.49%降至1.06%。两者解吸率都和foc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芍药为我国的传统名花,但在花境中应用极少。运用BIB-LCJ法,通过让不同专业背景的4个群体150名评价者,对芍药花期时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照片的21个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以探索公众所喜爱的芍药花境植物景观及其配植方法。研究表明,4个群体的审美标准相互之间都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背景相似的人相关性更高。各群体的审美标准有一定差异,其中具有专业背景的人群审美能力更强,且各群体有不同的审美趋向。公众普遍对于植物种类丰富、色彩和谐、层次分明、线条感强、芍药种植面积大的样本评分较高,对植被覆盖度低、色彩杂乱、层次模糊、芍药突显性弱的样本评分较低。研究认为,在芍药花境的植物配植中,应契合公众的审美趋向,遵循基本的形式美法则,以求色彩、立面、质地的设计获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土壤PAHs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同时采集了灌溉用水及地下水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浓度在0.4~53.1μg·kg-1之间,∑PAHs平均含量为206.7μg·kg-1,达到了土壤污染临界值;表层以下PAHs的检出种类和含量显著减少,以中、低环的萘、菲、芴、荧蒽、芘为主,∑PAHs仅占表层的3.8%~12.0%,从剖面PAHs含量变化可以判断,低环PAHs较易迁移,迁移性强弱顺序为萘、芴>菲>芘、荧蒽;污灌区表土中PAHs组成与大气降尘接近,但与再生灌区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灌溉用水不同所造成;再生水灌区表土以下土壤剖面检出的PAHs与再生水中的PAHs一致,说明再生水灌溉是导致土壤剖面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中检出的PAHs种类也与土壤剖面基本一致,但含量较高,可能是早期污水灌溉所造成。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下水中氨氮(NH4-N)污染,采用天然沸石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沸石种类、振荡强度、pH、吸附等温线等因素对去除地下水中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NH4-N具有"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浙江缙云沸石对地下水中NH4-N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当反应时间≤3 h,高振荡强度(200 r/min)的NH4-N去除率大于低振荡强度(100 r/min)的;振荡强度显著影响NH4-N的去除效果。当pH介于2.59~10.66时,去除率为74.23%~93.71%。中性初始pH(5.76~8.55)利于NH4-N的吸附去除,酸性(pH≤2.59)导致去除率略有下降,而碱性(pH≥10.66)致使去除率急剧下降。缙云沸石的Langmiur吸附等温公式为:Q=0.964 8μ/(1+0.181 0μ),而Freundlich吸附公式为:Q=0.815 8μ0.5762,推荐采用后者。  相似文献   
5.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认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反应,而是有机污染物在无机矿物、无定型有机碳和凝聚型有机碳上同时进行吸附反应的复合结果.萘与p,p'-DDE的吸附、解吸过程均表现出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的吸附指数n在不同程度上偏离1;两种污染物在土样中的吸附过程不完全可逆,Kow、初始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foc)的差异都影响其在土壤不同组分上的吸附百分比,进而影响解吸率.萘更多地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及无定型有机碳上,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37.7~780.9μg·L-1),解吸率可从10%左右增至近85%;而当初始浓度为37.7 μg·L-1时,随foc的增大(0.01%~0.65%),解吸率由12.39%降至3.90%.p,p'-DDE则更多地吸附在凝聚型有机碳上,解吸率随浓度的变化(11.0~275.1μg·L-1)仅在1%~5%内波动,当初始浓度为11.0 μg·L-1时,解吸率随foc的增大由4.49%降至1.06%.两者解吸率都和foc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土壤PAHs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同时采集了灌溉用水及地下水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浓度在0.4-53.1 μg·kg-1之间,∑PAHs平均含量为206.7 μg·kg-1,达到了土壤污染临界值;表层以下PAHs的检出种类和含量显著减少,以中、低环的萘、菲、芴、荧蒽、芘为主,∑PAHs仅占表层的3.8%-12.0%,从剖面PAHs含量变化可以判断,低环PAHs较易迁移,迁移性强弱顺序为萘、芴〉菲〉芘、荧蒽;污灌区表土中PAHs组成与大气降尘接近,但与再生灌区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灌溉用水不同所造成;再生水灌区表土以下土壤剖面检出的PAHs与再生水中的PAHs一致,说明再生水灌溉是导致土壤剖面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中检出的PAHs种类也与土壤剖面基本一致,但含量较高,可能是早期污水灌溉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GC—ECD分析了北京东南郊污灌区土壤剖面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垂向分布特征,并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土壤理化参数与总有机氯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剖面表层总有机氯的含量分别为20.18、30.94、20.19ng·g^-1,检出最高浓度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定的50μg·kg^-1,表层以下0.5~5.5m内,有机氯含量基本上不超过1ng·g^-1,表明该研究区有机氯主要累积层位为表层土壤,表层以下各层位间检测浓度相差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指标CEC、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两两之间有极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0.815、0.851;TOC和含水率是影响有机氯农药垂向迁移的主要因素,回归方程为Y=0.569XTOC-0.632X含水率。  相似文献   
8.
污灌区土壤理化参数与有机氯农药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GC-ECD分析了北京东南郊污灌区土壤剖而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垂向分布特征,并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土壤理化参数与总有机氯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剖面表层总有机氯的含量分别为20.18、30.94、20.19 ng·g-1,检出最高浓度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定的50μg·kg-1,表层以下0.5~5.5 m内,有机氯含量基本上不超过1 ng·g-1,表明该研究区有机氯主要累积层位为表层土壤,表层以下各层位间检测浓度相差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指标CEC、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两两之间有极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0.815、0.851;TOC和含水率是影响有机氯农药垂向迁移的主要因素,回归方程为Y=0.569XTOC-+0.632X含水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