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土壤有机碳是土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胶莱平原是山东半岛重要的粮食产地,对其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农田土壤养分评估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参考。文中以胶莱平原典型县域腹地安丘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自相关性等角度揭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丘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7.42g·kg-1,处于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37.47%,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并非呈现随机分布特点。土壤有机碳在该地理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以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为主,分别分布在东部冲积平原地带和西南山区。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高值聚类区形成的主导因素,较低的NDVI是影响西南山区低值聚类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为胶莱平原土壤资源管理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影响下有机物料分解与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初步研究了重金属Cd、Pb影响下。猪粪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重金属后。有机物料的分解与转化和有机物料种类、用量以及重金属类型有关。一般来看,与不添加重金属的非污染土相比。有机物料低用量(1%用量)条件下。单加Cd有抑制其分解的趋势,单加Pb则有促进其分解的趋势.同时加Cd、Pb也有抑制其分解的趋势;而高用量(5%用量)条件下,无论单加还是同时加Cd、Pb都有抑制其分解的趋势。有机物料低用量时更有利于胡敏酸(HA)形成,而高用量时则更有利于富里酸(FA)形成。有机物料低用量使HA、FA的分子结构都变得复杂化。从环境保护和提高经济效益两方面综合考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机物料施用量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3.
添加剂NAM对盐碱地棉花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提高盐碱土壤中氮肥的利用率,降低硝化作用,减少氮素营养的流失。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常规施肥+NAM(长效复合肥添加剂)、常规施肥量80%+NAM,研究了不同处理盐渍土壤养分离子及棉花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肥料中加入NAM后,与常规施肥比较,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等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碱化度,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及水溶性盐基离子K、Ca2+与Mg2+含量。pH与电导率变化不明显。棉花产量提高了6.7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了19.3%。常规施肥量80%+NAM处理的棉花产量与常规施肥相当,但具有更高的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可推荐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依据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的工作导则,研制黄柏酮标准样品。以白鲜皮为原料,硅胶柱色谱结合重结晶的方法制备黄柏酮单体,通过UV、IR、MS和NMR等技术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和热重分析,通过HPLC检测分析技术,进行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和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结果表明,该样品均匀性良好,在0~4℃储存24个月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其标准值为98.94%,置信度95%的不确定度为0.12%。说明,黄柏酮标准样品达到了GB/T 15000.3-2008规定的技术要求,具有溯源性,可用于黄柏酮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评定。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菌渣有机肥对潮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抗生素菌渣有机肥对潮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在日光温室内设置不同用量抗生素菌渣有机肥在大白菜上的施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菜田施用抗生素菌渣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收获期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明显。施用菌渣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多种酶活性,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随着施用量加大而增高;不同用量抗生素菌渣有机肥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质炭是有效的土壤固碳材料。通过1年的田间试验探究了小麦玉米轮作施用花生壳生物质炭和木材生物质炭后盐化潮土腐殖物质(HS)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变化。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单施化肥(T1)、花生壳生物质炭(T2)、木材生物质炭(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小麦季和玉米季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均显著提高了。与小麦季相比,玉米季T2和T3处理胡敏素(humin,Hu)含量分别增加了0.54 g·kg~(–1)和0.35 g·kg~(–1)。在玉米季,T2和T3处理的土壤胡敏酸(humic acid,HA)、富里酸(fulvic acid,FA)和Hu在红外光谱(2 920+2 850)cm~(–1)处吸收峰相对强度均比小麦季升高了。与小麦季相比,玉米季T2处理HA和FA在1 630 cm~(–1)处吸收峰相对面积分别降低了2.46%和5.77%。与T3处理相比,玉米季T2处理Hu在1 630 cm~(–1)处吸收峰相对面积增加了0.33%;本试验中所用花生壳生物质炭芳香性物质相对含量较高。随着时间延长,T2处理土壤Hu的缩合度增加了,氧化度降低了,而T3处理则相反。生物质炭有利于提高土壤HS含量,尤其是Hu的含量。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Hu的缩合度增加了,氧化度降低了。生物质炭可增加HS亚甲基和甲基相对含量。不同材料来源生物质炭本身的化学结构差异性影响了土壤HS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8.
针对盐渍土壤理化性质差、肥料利用率低和作物长势弱的问题,利用不同配方生物炭进行土壤改良。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小白菜和棉花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不施肥(对照CK0)、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生物炭(C1)、常规施肥+生物炭+硝化抑制剂(C2)和常规施肥+生物炭+硫酸钙(C3),研究不同配方的生物炭处理对小白菜和棉花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C3处理效果更明显。小白菜的株高和株重分别增加32.7%和112.0%,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45.5%与32.9%;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下降15.0%和59.2%。光谱分析表明,C3处理反射率更高,叶片组织更完好。与CK比较,生物炭处理同样促进棉花生长,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抗逆性,减少棉花损伤。同时,降低了棉花叶片中胞间CO_2浓度,提高水分利用率。土壤分析表明,生物炭配施改良剂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常规施肥相比,C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57.3%,22.9%和40.8%,而对土壤速效钾和pH影响较小,C3处理对土壤电导率有较大提高。因此,实践中在改良盐渍土壤时,需注意改良剂的合理施用,防止土壤盐分的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9.
通过作者实践,分析了川香优506单产超10.5t/hm2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农艺性状表现,提出实现高产要以“稳定穗数为基础、促大穗为核心、增加粒重为保障”的栽培目标和“前促、中稳、后攻”的技术路线,总结出采用“适时早播,旱育稀播,适龄移栽,科学施肥,以水调控,根外追肥,病虫综合防治”的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有机物料对盐土腐殖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秸秆、秸秆堆肥、秸秆生物质炭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土腐殖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秸秆堆肥和秸秆生物质炭主要增加了胡敏素含量,由对照的5.48 g·kg~(–1)分别增加至11.20 g·kg~(–1)、16.66 g·kg~(–1)和20.60 g·kg~(–1)。秸秆堆肥和生物质炭配施胡敏酸含量增加至1.36 g·kg~(–1),秸秆处理的富里酸由培养30 d时的3.77 g·kg~(–1)下降至3.32 g·kg~(–1)。土壤胡敏素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培养30 d(R~2=0.84,P 0.001,n=10)和180 d(R~2=0.98,P 0.001,n=10)时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秸秆、秸秆堆肥、生物质炭均有利于富里酸脂族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生物质炭有利于土壤胡敏酸芳香类物质的增加;而秸秆或秸秆堆肥进入土壤初期,尤其是秸秆堆肥更有利于胡敏酸中脂族和碳水化合物或多糖类物质的积累。总之,生物质炭主要增加了胡敏素含量,秸秆堆肥与生物质炭配施更有利于增加胡敏酸含量。秸秆在进入土壤初期增加了富里酸含量。生物质炭与秸秆或秸秆堆肥配施时,生物质炭所占比例对胡敏素含量、胡敏酸芳香类物质含量和富里酸脂族碳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