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效益及种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1997-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牧草-鹅复合系统,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麦生产模式相比,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进而大幅度降低田间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总结了该模式的种养式技术,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两个苹果砧木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和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的试管苗,并以不同浓度的NaCl作为盐胁迫因子,加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盐胁迫的30d内,试管苗的生根率、生根数目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试管苗的受害指数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4g/L NaCl胁迫下,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试管苗的受害率和受害指数呈上升趋势。八棱海棠耐盐能力大于湖北海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旱作农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建立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南旱区降水资源短缺且变异性显著,造成干旱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依据不同作物对干旱气候的适应性规律,借助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组建了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在综合考虑各种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对作物产量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种植制度优化模式包括了随机型和确定型两种决  相似文献   
5.
在广泛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居民调查和专家咨询,采用GM(1,1)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变化,城市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趋于稳定,而农村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显增加,城乡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均将显增加,在动物性食物消费的结构比例上,城乡居民均在向1/3猪牛羊肉,1/3家禽产品和1/3水产品的比例趋势比较,植物性食物消费中,粮食的直接消费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居民,因此,在中长期内,拉动长江三角洲食物消费总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城乡居民人口的增加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耕作学学科的历史成就和新世纪若干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网络调查,在简略归纳耕作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学科发展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以及新世纪耕作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广大空间和大好机遇。论文从学科的队伍建设、科研内涵、社会地位和学科阵地4个方面概括了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振兴计划。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根系活力、病虫草害控制及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甲烷排放及控氮截流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实施中投放绿萍、一稻两鸭、零日龄放鸭、沼稻鸭循环及防虫网全程覆盖等成功实践的种养模式,指出了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加速南方农业发展迎接新世纪粮食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特点 ,以及中国南方农区在今后粮食增产中的潜力、作用和地位 ,提出开发南方粮食生产潜力保证满足下世纪前期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的战略思考 ,并就如何开发南方粮食生产潜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实践基地缺乏、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不够和信息技术应用欠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建立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创建虚拟实验室平台系统和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等,以期提高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稻鸭共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分析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系统特点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对稻鸭共作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详细讨论了稻鸭共作在基础理论和种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示范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机制与配套措施上,提出了稻鸭共作系统的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