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物遗传进化是一个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有规律的演变过程,是生物通过被动获得性遗传而表现出来的现象.禽流感病毒正是这样一个通过大量遗传变异而快速适应环境的病原微生物.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有11种蛋白,分别是聚合酶(PB2、PB1、PA)、PB1-F2、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核蛋白(NP)、基质蛋白(M1、M2)、非结构蛋白(NS1、NS2).  相似文献   
2.
2018年9月,安徽省铜陵市某猪场暴发非洲猪瘟疫情。为查明疫情可能的来源、波及范围,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建议,对该猪场的饲养管理、猪群发病现状以及相关流行病学关联场点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发现,此次暴发可能由饲喂泔水引起。由此建议:暂时关闭辖区内生猪屠宰场,并进行彻底消毒;停止疫情相关区域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测受威胁区猪场,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停止饲喂泔水,并做好餐厨剩余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根据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质粒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建立了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灵敏度约为8拷贝/μL,相当于8个AIV颗粒,对新城疫病毒和其他禽病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重复性佳,为H5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低成本、高通量、生物安全性好的定量检测方法。对178份临床泄殖腔棉拭子样品的检测,该方法结果与经典病毒分离方法符合率大于90.0%,在禽流感病毒临床样品快速筛检、流行病学监测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宁市横县某养殖场自2016年8月2日起陆续出现羊只死亡情况。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为调查本起疫情的来源及扩散范围,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综合该疫情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此次暴发为小反刍兽疫疫情,袭击率为91.0%(212/233),病死率为66.5%(141/212)。溯源分析显示,发病羊只来自江苏省徐州市某活羊交易市场,追踪调查发现本次疫情仅局限于该养殖场,未在全县其他养羊场户发现病例。调查结果提示,应严格活畜调运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调运,规范产地检疫,以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我国包虫病流行区基层兽医对包虫病防控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其认知的可能因素,选择我国西部5省区共312名基层兽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包含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计算每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并比较不同人群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基层兽医对包虫病防控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2.03%,其中基础知识知晓率较高,平均为74.34%,专业知识知晓率较低,平均为47.80%;不同人群对包虫病的知晓程度有差异,来自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层兽医对包虫病认知明显高于其他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基层兽医认知水平较高。结果表明,包虫病流行区基层兽医对包虫病的认知水平总体偏低,应加强对基层兽医的宣传与教育,尤其应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和防治政策等专业性培训,并保证宣教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估计我国2000年以来猪旋毛虫感染情况,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整理猪旋毛虫流行情况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共入选28篇文献,涉及全国9个省份。结果显示:采用ELISA法共检测124 088份样品,阳性率为2.54%(95%CI:1.55%~3.57%);压片镜检法共检测130 267份样品,阳性率为0.17%(95%CI:0.06%~0.34%)。2000年以来猪旋毛虫检出率逐渐降低,华南和西北地区检出率较高,农村饲养生猪检出率略高于商品场,农贸市场猪肉样品中也有检出。结果表明,我国猪群旋毛虫感染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但分布范围仍较广,有感染猪肉进入流通环节的风险,提示该病原对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健康仍造成威胁。建议对现有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生猪屠宰的检疫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等西部5省区农牧民包虫病防控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知信行"),分析影响"知信行"水平的关键因素,对1 213名农牧民进行问卷调查,用百分比描述"知信行"的每个条目,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群的"知信行"水平差异。结果显示:西部5省区农牧民对包虫病防控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57.0%,其中感染途径知晓率最低,为30.8%;55.6%的农牧民对包虫病防控持有积极态度,68.3%的农牧民对包虫病防控有较好的行为习惯。当地农牧民获取包虫病防治知识的途径多来自医生和传统宣传资料,分别占60.7%和48.2%,未来还希望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媒体获取。青海省农牧民以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民族为汉族的农牧民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结果表明,西部5省区农牧民对包虫病的认知水平较低,获取相关信息途径较为单一。建议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包虫病源头防控;利用当前主流新媒体,丰富宣传方式,使宣传内容、载体更加契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习惯,切实推进农牧民防疫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农牧民患布鲁氏菌病的危险因素,2012年10月采用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7例农牧民布鲁氏菌病患者和253例对照农牧民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牧民的养殖情况、卫生习惯、作业习惯及其布鲁氏菌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缺乏布鲁氏菌病知识(OR = 6.117,P<0.01)、母羊存栏时间过长(OR = 1.088,P<0.01)、羔羊存栏时间过长(OR = 1.183,P<0.01)、及时病态羊隔离(OR = 0.123,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缺乏布鲁氏菌病知识、母羊和羔羊存栏时间过长可能是农牧民患布鲁氏菌病的高危因素,而及时隔离病态羊是保护因素。因此,应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自我防护能力,以此作为防治布鲁氏菌病的最根本途径,然后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农牧民患布鲁氏菌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包虫病防治宣传片《格桑花开》对提高试点地区农牧民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防治态度及防控措施意向所产生的影响,为开展包虫病宣传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利用便利抽样,选取农牧民在《格桑花开》播放前后填写调查问卷,比较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防治态度转变和防控措施意向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1)包虫病防治知识的获得途径依次是医生、宣传资料、电视和广播。(2)干预前后的调查对象包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32.21%和7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不同性别的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之间的知晓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中对于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包虫病等问题持正向态度的人数上升(P<0.05);支持对野犬进行处置的人数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防控措施呈现出支持和赞成等正向态度的调查对象比例,由干预前的37.01%上升到6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包虫病防治宣传片《格桑花开》有效提高了高危人群的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了其对包虫病防治的积极性及防控措施的正向意向。  相似文献   
10.
捕获再捕获法是一种估算生物群体量或率的方法,由Peterson在1896年首次提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野生动物学、流行病学等领域。近年来,国外兽医工作者已将捕获再捕获法应用于痒病、口蹄疫等动物疫病暴发数及流行率的估算,并通过漏报率等指标的计算来评价疫病报告系统。在我国兽医流行病学领域,该方法还未被推广和应用,也缺少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根据捕获再捕获法的特点,结合我国兽医工作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认为该法可应用于动物疫病报告参数矫正及系统评价、兽药滥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的估算等,依此抛砖引玉,使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