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BALB/c小鼠肺组织中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BALB/c小鼠正常生理状况下肺组织中的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了肺组织中的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第3、6、7、12天BALB/c小鼠肺组织的XOD活性、MDA含量、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生理状态下,BALB/c小鼠肺组织中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的酶系统之间维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Balb/c小鼠正常生理状况下肺组织中一氧化氮自由基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动态变化,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法直接测定了一氧化氮自由基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第3,6,7,12天Balb/c小鼠肺组织的一氧化氮自由基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生理状态下,Balb/c小鼠肺组织一氧化氮自由基的产生维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份以来,山东某一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孵化场出现胚胎死亡、弱雏增多、孵出的雏鸡30日龄左右免疫应答不良、生长缓慢等症状。为了探明其病因,作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沙门氏菌(Salmonel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支原体(滑液囊和鸡败血支原体)及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和病毒性关节炎病毒(VAV)共感染种鸡后,由种蛋垂直传播到鸡胚、雏鸡造成的。同时对其主要病原禽波氏杆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扩增,结果扩增出783 bp的目的条带; 通过PCR对CIAV VP3基因及VAV S1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分别扩增出582和532 bp的目的条带,其PCR产物均分别能与相应的探针杂交,呈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防范和化解农村环保危机,既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禽波氏杆菌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对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0株禽波氏杆菌、3株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1株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株,扩增其16SrRNA基因的5′端片段(783bp),并测定所得片段的DNA序列。用DNAStar分析软件将所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禽波氏杆菌序列进行比较,由此构建禽波氏杆菌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0株禽波氏杆菌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AF177666株禽波氏杆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2.0%~82.5%,与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2%~99.9%,其中P9(山鸡波氏杆菌)、P11(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与P14(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分别发生1个核苷酸的缺失。本试验结果表明,16SrRNA序列分析是鉴定禽波氏杆菌的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羊驼内脏的系统解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驼内脏的系统解剖学构造类似于反刍动物牛、羊等,但有其自身独特的解剖学特征。如只有3个胃,分别命名为胃室-1(C-1)、胃室-2(C-2)和胃室-3(C-3);大肠升结肠有5.5圈向心回(包括初袢)和4.5圈离心回;鼻孔不象骆驼那样,能够完全的关闭鼻孔来阻挡沙尘;雄性生殖器官中的副性腺无精囊腺;子宫属双角子宫,与母驴子宫相近,但子宫体与子宫角相对较小等。由于这些独特的特征,使得羊驼与真正反刍动物在解剖学及生理学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羊驼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从山东某鹅场16日龄商品代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命名为SD2005株。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鹅细小病毒的方法,检测SD2005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鹅(GPV抗体阴性)后各器官不同时间段的病毒含量,结果表明:在攻毒8h后能从消化系统及血液、心脏和肝脏中检测到病毒DNA;病毒DNA的含量在48h后达到最高峰,并一直维持到168h。随后各待检脏器中病毒DNA含量持续降低,但在720h后仍能从粪便、肝脏和脾中检测到少量的病毒DNA。本试验为阐明GPV的致病机理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theory)是具有代表性的致衰学说之一.这一学说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著名学者Harman首先提出,其后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