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在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时,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国内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玉米行距对草田间作作物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草田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三种玉米、紫花苜蓿的间作模式,即两行玉米两行紫花苜蓿间作、行距均为30 cm,两行玉米两行紫花苜蓿间作、玉米行距为50 cm其他为30 cm,两行玉米两行紫花苜蓿间作、玉米行距为70 cm其他为30 cm三种模式,同时以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单作及玉米行距分别为30 cm、50 cm、70 cm单作为对照,测定了两种作物根围及休闲地土壤的酶活性,并采用改进层次法(AHP)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紫花苜蓿根围脲酶活性低于单作,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蛋白酶活性高于单作,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玉米根围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蛋白酶活性低于单作,但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各种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紫花苜蓿根围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指数以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且玉米行距为30 cm时最大,为0.516 4;玉米根围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指数以玉米单作且玉米行距为70 cm时最大,为0.642 9。说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时,玉米间距为30 cm时,紫花苜蓿根围土壤肥力最好,玉米行距为70 cm单作时,玉米根围土壤肥力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准噶尔双峰驼哺乳期幼驼和成年母驼粪便菌群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为幼驼肠道健康发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6~7岁体况相近的健康成年母驼12峰,以及出生日期相近(3月龄)的哺乳期母幼驼12峰,母驼与幼驼在相同饲养环境下饲养。采用直肠取粪法采集粪样,用于粪便内容物细菌16S rDNA的V3-V4区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母驼粪便菌群Chao1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幼驼(P<0.05);在门水平上,母驼和幼驼粪便中位于前十的菌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软壁菌门、螺旋体门、TM7、放线菌门、蓝藻菌门和纤维杆菌门,其中幼驼粪便中变形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均极显著高于母驼(P<0.01);在科水平上,母驼与幼驼粪便中位于前十的菌均为瘤胃球菌科、消化链球菌科、毛螺菌科、梭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理研菌科、疣微菌科、拟杆菌科、艰难杆菌科和普雷沃氏菌科,其中母驼粪便中消化链球菌科和梭菌科的丰度均极显著高于幼驼(P<0.01),而幼驼粪便中毛螺菌科的丰度极显著高于母驼(P<0.01);在属水平上,母驼与幼驼粪便中位于前十的菌属均为梭...  相似文献   
4.
5.
蝴蝶兰种苗自动化切割可降低组培苗染病几率,提高种苗品质。为实现蝴蝶兰种苗自动化切割,该研究针对种苗结构特性提出基于拟合直线的切点定位方法,并配合切割方法设计了弹性切割末端,搭建了基于视觉伺服的蝴蝶兰种苗切割系统。首先,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目标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使用基于几何规则的切割点定位算法计算切点;最后,将切割坐标传输给切割执行机构完成切割作业。目标检测试验中,ShuffleNet v2-YOLOv5模型检测精度达96.7%,权重文件大小1.3 MB,平均检测时间0.026 s。种苗切割试验中,切割合格率高于86%,单株平均切割时间小于18 s。该系统能有效完成蝴蝶兰种苗切割任务,为蝴蝶兰组培苗自动化生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interferon,IFN)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而备受关注。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猪IFN-δ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猪 IFN-δ基因,片段大小为513 bp,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 BL21(DE3)受体菌,经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pET-30a-DsbA-IFN-δ表达量较高,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20 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成存在,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8.
为选出适宜贵州省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系),对7个玉米品种(系)进行引种生产性能比较试验,并探讨其各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生物学产量方面,以青丰4号表现最好,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达到64.68、19.28 t/hm~2;在品质方面,粗蛋白、粗脂肪等含量以青丰4号最高,分别为8.07%、4.63%,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系)(除对照组外)(P0.05),粗纤维含量以红单10号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品种(系)(P0.05)。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生物学产量与叶片数、株高、茎粗、穗位高、穗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叶片数、叶长、叶宽与粗蛋白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叶片数、叶长、叶宽与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叶片数、叶长与粗纤维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从生物学产量及营养品质2个方面综合评定,以青丰4号表现最为良好,适宜在贵州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行距下玉米(Zea may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间作效应,在贵州喀斯特地区设置30、50、70 cm玉米行距,监测玉米||白三叶间作以及玉米单作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玉米穗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除50 cm行距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外,各试验组及对照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低,对CO2利用率最高,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 0.05);30和50 cm行距处理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显著提高(P 0.05);70 cm行距处理玉米产量、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最低(P 0.05)。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穗轴上玉米粒行数、穗长无显著影响(P 0.05)。本研究设置的间作处理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到碳减排效果,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以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 cm或者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