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明桉树内生细菌群落变化与桉树对青枯病抗性间的关系,试验用加入抗生素的培养基继代培养尾叶桉组培苗,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了经抗生素处理后桉苗内生细菌的变化,并测定其对青枯病的抗性。结果显示,浓度为60 mg·L-1的氯霉素和150 mg·L-1的氨苄青霉素显著降低了桉树组培苗根部内生细菌的数量,但对茎、叶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没有影响。DGGE图谱显示,氨苄青霉素处理的桉苗与对照苗的条带基本一致,氯霉素处理后与对照条带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氨苄青霉素只影响了桉苗内生细菌的数量,氯霉素使桉苗内生细菌的优势菌发生了变化。对DGGE条带克隆测序和Blast比对发现,A、B、C条带的序列(KU363009、KU363010和KU363011)与GenBank中不可培养细菌的序列(KJ655389.1、KF006350.1和FJ832152.1)相似性分别为100%、99%和99%;D条带序列(KU363012)与不可培养的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 sp.)序列(LN878320.1)相似性达到98%。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处理后,桉苗青枯病的初发病时间与对照相比延后1~2 d,氨苄青霉素处理的桉苗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氯霉素处理的前6 d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之后发病率急剧上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可以减少桉苗根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并推迟桉树青枯病的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化学诱导剂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特性与葡萄内生菌激活的关系,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生防效果的菌株,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传统培养法,检测了葡萄茎段的内生菌,并应用4种化学诱导剂对葡萄叶片和茎段进行处理,对被激活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葡萄茎段内存在多种不同形态的内生细菌,但均处于不可培养状态;经不同浓度的诱导剂处理后叶片和茎段内生菌均增多,其中均以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 BABA)激活菌株数最多,诱导叶片和带叶茎段抗霜霉病效果最好,分别为80.4%和86.8%;被激活的叶片和茎段内生菌均为细菌,且多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只有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由BABA激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L-B-4生防效果高达97.2%,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结合形态特征与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L-B-4被鉴定为产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zotoformans)。本文首次发现化学诱导剂在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过程中对葡萄内生细菌有激活作用,且被激活菌株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水杨酸(SA)对葡萄霜霉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检测了不同浓度的SA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选用较为抗病的巨峰葡萄和感病的美人指葡萄,采用离体叶片法,应用不同浓度的SA(0.1mmol/L、0.5mmol/L、1.0mmol/L、3.0mmol/L、5.0mmol/L和7.0mmol/L)开展了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研究,并进行了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在5.0mmol/L以下的SA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当SA浓度达到7.0mmol/L时,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达43.3%,孢子囊的萌发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说明较高浓度的SA对孢子囊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巨峰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1.0mmol/L的SA诱导效果达100%,其他浓度的SA诱导效果均达95.7%以上,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但7.0mmol/L的SA处理后,叶柄变黑腐烂,说明高浓度SA对葡萄叶片有毒性;在美人指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0.1 mmol/L、0.5mmol/L的SA诱导效果分别达82.1%和97.9%,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浓度为1.0mmol/L及以上时,会使葡萄叶的叶柄变黑;室外喷施0.5mmol/L的SA,对抗病品种巨峰葡萄嫩叶前7d的诱导效果均在85.7%以上,对老叶诱导抗病效果在第7天时显著降低,表明SA对嫩叶的诱导效果更好;在感病品种美人指葡萄的嫩叶和老叶上,SA的诱导抗病能力以间隔3~5d的最好,达63.6%以上,间隔7d后的诱导能力明显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葡萄对霜霉病增强的抗性是由SA诱导产生的,而非SA对孢子囊的直接毒性,适当浓度的SA对葡萄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通过平板稀释法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细菌,采用离体叶片混合点样法筛选拮抗菌,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根据菌株的形态学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菌株T3的代谢产物。在分离获得的31株细菌中,菌株T1-2和T3发酵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室内抑制率与对照枯草芽胞杆菌CN181一致,均为100%;2次田间试验均表明,在7 d时,清水对照的病情指数增加值平均为44.3,菌株T3发酵液的病病情指数增加值平均为21.0,对葡萄霜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为52.4%,与菌株CN181发酵液无显著差异。经鉴定,菌株T3为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且该菌株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嗜铁素等抑菌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3对葡萄霜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枣加工技术     
<正>1蜜枣蜜枣是用鲜枣加工而成的干态蜜饯。工艺流程:选料→分级→划缝→清洗→糖煮→干燥→整形→成品包装。1.1选料分级选用个大、核小、肉质疏松、皮薄而韧、汁液较少的品种。白熟期采收,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按枣果的围径大小用选果器或手工分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樟树枝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混合液滴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樟树枝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病原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了枝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测定了其活性成分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0.1 g/mL以上的樟树枝叶提取物对孢子囊萌发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100.0%;樟树枝叶提取物经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后,分别获得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分离物,浓度为1.0%时各分离物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8.4%、92.4%、32.5%和58.7%,乙酸乙酯相富集了主要抑菌活性成分,经液相色谱分析并与色谱库数据比对,确定其活性成分中含有芦丁和槲皮素;浓度为1.0%的芦丁和槲皮素对孢子囊具有抑制作用;田间试验显示,浓度为0.3 g/mL以上的枝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预防效果显著,治疗效果在60.0%以上。研究表明,樟树枝叶提取物可以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芦丁和槲皮素可以作为植物源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水杨酸(SA)对葡萄霜霉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检测了不同浓度的SA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选用较为抗病的巨峰葡萄和感病的美人指葡萄,采用离体叶片法,应用不同浓度的SA(0.1mmol/L、0.5mmol/L、1.0mmol/L、3.0mmol/L、5.0mmol/L和7.0mmol/L)开展了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研究,并进行了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在5.0mmol/L以下的SA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当SA浓度达到7.0mmol/L时,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达43.3%,孢子囊的萌发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说明较高浓度的SA对孢子囊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巨峰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1.0mmol/L的SA诱导效果达100%,其他浓度的SA诱导效果均达95.7%以上,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但7.0mmol/L的SA处理后,叶柄变黑腐烂,说明高浓度SA对葡萄叶片有毒性;在美人指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0.1 mmol/L、0.5mmol/L的SA诱导效果分别达82.1%和97.9%,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浓度为1.0mmol/L及以上时,会使葡萄叶的叶柄变黑;室外喷施0.5mmol/L的SA,对抗病品种巨峰葡萄嫩叶前7d的诱导效果均在85.7%以上,对老叶诱导抗病效果在第7天时显著降低,表明SA对嫩叶的诱导效果更好;在感病品种美人指葡萄的嫩叶和老叶上,SA的诱导抗病能力以间隔3~5d的最好,达63.6%以上,间隔7d后的诱导能力明显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葡萄对霜霉病增强的抗性是由SA诱导产生的,而非SA对孢子囊的直接毒性,适当浓度的SA对葡萄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葡萄生单轴霉重寄生菌F3的鉴定及防治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从生长异常的葡萄霜霉层上分离获得的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的重寄生作用及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的重寄生作用,并对菌株F3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28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孢子囊萌发抑制和离体叶片点样法测定该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表现出覆盖、缠绕的重寄生现象。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分析结果将该菌株最终鉴定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葡萄霜霉菌孢子囊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6.8%和83.1%;经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预防处理后的离体葡萄叶片发病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的发病率98.8%,防治效果达88.9%;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混合后点样接种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为50.0%,也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为49.1%;而治疗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层生镰刀菌对葡萄生单轴霉具有重寄生作用,且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强的预防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苯甲丙环唑、多菌灵、多抗霉素、异菌脲、戊唑醇5种杀菌剂和水杨酸、水杨酸钠2种诱导剂为试材,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靶标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其对链格孢菌的毒性,并进行了林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中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苯甲丙环唑和异菌脲,其EC50值分别为0.519 6、0.517 5mg·L-1,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3.5%和74.9%;0.5~3.0mmol·L-1水杨酸和0.5~7.0mmol·L-1水杨酸钠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林间防治中,苯甲丙环唑和异菌脲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94.7%和92.9%;施用3.0mmol·L-1的水杨酸和水杨酸钠后,枣缩果病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水杨酸和水杨酸钠的诱导抗病效果分别为72.0%和57.3%。  相似文献   
10.
核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核桃黑斑病1.1病害症状细菌病害,主要为害幼果、叶片,也为害嫩梢和芽。幼果感病后,初生黑褐色小斑,后迅速扩大凹陷变黑,外围有水渍状晕圈,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