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64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45篇
  61篇
综合类   312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薄层层析法和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分别定性和定量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中的有效成分黄芪甲甙,建立了该制剂中黄芪甲甙的色谱质控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用HPLC定量分析甲维盐的方法。色谱条件如下:150mm×4.6mm不锈钢柱,用Hypersil,C185μm粒径,孔径300A;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54nm。本方法在1~8μg进样范围内和峰高呈线性。相关系数值(r)为0.9997。甲维盐分析方法的回收率为99.42%。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在5%OVl01/Gas ChromQ,长度为2m的玻璃填充柱上,以莠去津为内标物,用FID检测器对灭线磷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1384%,变异系数为0.15%,回收率范围99.35%-100.28%,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30-13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Sun Fire TM C18不锈钢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以乙腈-水(80∶20,v/v)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 m L/min,柱温30℃,在240 nm的波长下,对二甲戊乐灵乳油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二甲戊乐灵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标准偏差为0.045,变异系数为0.14%,平均回收率为99.47%。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二甲戊乐灵乳油的质量控制中。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蚕业》2008-2013年所刊载论文的基金论文数量、资助级别和资助项目,作者的年龄、学历和职称,引文的数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3年《中国蚕业》基金论文的数量基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基金论文比例为41.18%,比2008年的24.79%,提高19.39个百分点;国家级项目资助的基金论文比例高,占基金项目总数的50.46%,省厅级项目资助的基金论文占基金项目总数的40.43%,其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蚕桑)资助论文的数量占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28.88%;论文作者中1970年以前出生的作者占62.69%,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作者占65.93%,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占71.83%;篇均引文量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6.13篇,增加到2013年的8.45篇.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在小麦品质分析中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60年代,Karl Norris使用漫反射技术对农产品水分、蛋白和脂肪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近红外光谱用于常规分析的实用价值。与传统光谱技术不同,近红外定量分析只需要一系列已知待测成分含量的样品,运用现代统计学的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参数与样品待测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一般称之为校准或校准曲线。用这一校准曲线对未知样品的近红外图谱进行预测,从而得到未知样品待测成分的预测值。近年来,近红外定量分析技术和相关仪器在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食品检测方面,近红外定量分析技术因其快速准确,已经列入世界谷物科技协会标准(ICC No.159和ICC No.202)和美国谷物化学协会标准(AACC No.39-00),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但在粮食收储企业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曹娜  葛京凤 《农机化研究》2007,(10):12-15,24
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入手,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定性与定量地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基于1987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数量、速度和结构等变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数据的相对变化数据库,建立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定量分析基础上,从人口、经济、科技和政策等4个层面揭示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我们用“库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微机定量分析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与作用。计算结果客观地揭示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证实了一些定性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大孔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以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的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大孔隙为研究对象,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形态学和生态学角度量化分析土壤大孔隙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大孔隙形状、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高,空间分布格局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聚集分布趋势,且深层土壤的大孔隙组成较表层单一,其中草地最明显,大孔隙发育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为:草地、果园、农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路径的连通性、导水性和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孔径范围[5.0 mm,∞)、[2.5 mm,5.0 mm)、[1.0 mm,2.5 mm)、(0,1.0 mm),农地和果园孔径范围[1.0 mm,2.5 mm)、[2.5 mm,5.0 mm)、(0,1.0 mm)、[5.0 mm,∞);将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土壤大孔隙位置密度分布、大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指标进行对比,并与以往研究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方法进行比较,所得结果相同,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从生态学的角度完善了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弥补了目前基于物理化学方法在大孔隙结构理论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揭示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形成和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毒性极强,主要毒害肝脏,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引起腹水,肝脾肿大及消化机能障碍。在世界不同地区都发现了这些真菌大量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已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