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20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照周期对中国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中国对虾 (FenneropenaeuschinensisOsbeck)的初始体重为 (0 .94 5± 0 .0 0 5 )g ( X±SE) ,投喂的饲料为人工配合饲料 ,实验的光照周期为 0L∶2 4D、2 4L∶0D、14D∶10L和 14L∶10D ,实验持续 35d。在 4种光照周期条件下 ,实验结果如下 :(1)中国对虾的特定生长率 (SGR)没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2 )中国对虾的摄食量 (FI)没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3)中国对虾的食物转化率 (FCE)没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4 )中国对虾的蜕皮频率 (MF)不同 ,其中 ,2 4L∶0D和 0L∶2 4D下较低 ,14L∶10D和 14D∶10L下较高 ,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实验结果表明 :光照周期影响中国对虾用在蜕皮上的能量分配 ,中国对虾的蜕皮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P <0 .0 5 ) ,但由于对中国对虾的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没有影响 ,中国对虾用在生长的能量比例相近 ,故对中国对虾的生长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与光照强度和光谱组成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的研究结果相比 ,在中国对虾的集约化养殖生产中 ,光照周期的选择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2.
张培旗  李健  王群  刘淇  管斌 《水产科学》2005,24(11):17-20
在(20±2)℃水温条件下,研究磺胺甲基异唑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脏3种组织中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药物在对虾肌肉、血淋巴、肝胰脏中的残留用二氯甲烷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80%~90%。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基异唑在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的残留量最小,在肝胰脏中的残留量最大且消除较慢,差异明显。建议把对虾的肝胰脏作为该药残留监控的靶组织,相应的休药期至少为20 d。  相似文献   
3.
中国明对虾抗白斑综合症病毒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经过连续4代选育的抗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74)及未经选育的与174来源相同的中国明对虾野生群体(HB)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进一步的基因定位以及中国对虾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共进行220个RAPI)单引物和114对双引物的检测,产生标记数目共计2439个。依据标记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规律,共筛选出5个可能与抗病相关的特异性标记,对这些特异性标记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测得片段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的相似性较低,未能找到与所测序列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这与利用AFIP技术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选育过程施加人工选择,推论这些特异性标记虽不是抗WSSV分子标记,但可能与抗病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定向交尾技术在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中国对虾家系选育中所需的家系材料,本研究在2004年进行了中国对虾室外和室内定向交尾实验。室外定向交尾实验采用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国对虾,设计了5个交配组合,1尾雄虾搭配4尾雌虾,自然温度下让亲虾交尾,获得了5%的平均交尾率;室内定向交尾实验通过控制水温和密度,促使中国对虾交尾,获得了16.9%的平均交尾率。其中,室内交尾的温度实验设计了12、14、16、18℃4个梯度,雌、雄性别比例均为4∶1,x2检验分析表明,4个温度梯度的交尾率存在差异,其中14℃平均交尾率最高,为31.3%,12℃平均交尾率最低,为6.3%。实验结果表明,室外定向交尾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容易控制,很难满足建立大量家系的需要;室内定向交尾在14~16℃的水温条件下,采用雌、雄性别比例为4∶1,可获得较好的交尾效果。本实验结果为大规模建立中国对虾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对虾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虾工厂化养殖和土池养殖溶解氧消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和土池养殖中国对虾过程中的各耗氧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虾的土池养殖环境中,对虾耗氧量、水柱和底质耗氧量分别占总耗氧量的3.749/6、17.359/6和78.919/6;在凡纳滨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环境中,对虾耗氧量占总耗氧的72.679/6,水柱耗氧占27.339/6。在对虾的工厂化养殖中,对虾耗氧是最大的耗氧因子;而土池养殖后期,底质耗氧是主要耗氧因子。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光照(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色)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3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主要结果如下:(1)4种光照周期下,对虾3种消化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在完全黑暗、6μmol.m-2.s-1、30μmol.m-2.s-1和11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对虾蛋白酶的活力分别为0.361 U.mg-1(protein)、0.081 U.mg-1(protein)、0.088 U.mg-1(protein)和0.273 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下的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强度(P<0.05),且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中国对虾淀粉酶的活力分别为0.386 U.mg-1(protein)、0.095 U.mg-1(protein)、0.111 U.mg-1(protein)和0.315 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条件下的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强度(P<0.05),两者间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虾脂肪酶的活力分别为0.147×10-2U.mg-1(protein)、0.150×10-2U.mg-1(protein)、0.170×10-2U.mg-1(protein)和0.183×10-2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条件下的活力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光色下,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酶的活力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蓝光和黄光下,对虾脂肪酶的活力分别为0.093×10-2U.mg-1(protein)和0.107×10-2U.mg-1(protein),显著高于白光和绿光下的活力(P<0.05),但蓝光组和黄光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对虾ESTs中筛选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鹏 《水产学报》2003,27(3):213-218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含有10446个中国对虾ESTs的数据库中进行微卫星序列的筛选,共发现微卫星序列229个,占整个ESTs数据库的2.19%,其中含双碱基重复序列146个和3碱基重复序列58个,分别占在ESTs数据库中发现微卫星序列总数的63.76%,和25.33%,大部分发现的微卫星序列均为Perfect形式的重复序列。根据筛选得到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19对进行多态性检测,在有扩增产物的16对引物中,首次筛选得到8个中国对虾微卫星标记,并对这些微卫星标记进行了等位基因频率、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PIC值等统计学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在8个微卫星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数目从5到15不等,等位基因长度从:165~305bp,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59到0.89和0.56到0.88,表明这8个中国对虾微卫星标记完全适合于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国对虾人工选育两个群体WSSV感染相关免疫与生化因子的变化,研究选育的两个中国对虾群体对WSSV的敏感性和抵抗力。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感染WSSV后,总细胞数(THC)在24h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两个群体血淋巴蛋白在感染初期和中期变化不同,但在后期均呈下降趋势;相比而言2'对虾群体比6'对虾群体血蛋白含量和THC下降幅度稍慢;2'对虾群体和6'对虾群体感染24h后酸性磷酸酶(ACP)稍有下降,随后保持较高的活性,而碱性磷酸酶(AKP)的变化除2'对虾群体在感染48h有显著增大外,6'对虾群体变化不明显;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WSSV感染有密切的联系,两个群体抗氧化酶活性随WSSV增殖的变化略有不同;细胞内酚氧化酶(proPO)原变化趋势也表现出差异,斑点杂交结果显示6'对虾群体比2'对虾群体阳性反应较早,揭示不同群体间对WSSV感染的敏感性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中国对虾父本的微卫星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在保持中国对虾雌、雄5∶1的交配比率下,获得了两尾交尾并产生子代的雌虾,同时有4个疑似父本需要识别.利用3个微卫星引物及其组成的三重PCR技术对4个疑似父本进行了鉴别,准确的找到了相应的与雌虾交尾的雄虾.这为建立半同胞家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This 12‐month preliminary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characters, primary sexual maturity, ovarian maturity and spawning performance of pond‐reared Penaeus merguiensis in relation to culture conditions in south‐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Post‐larvae of P. merguiensis were produced and cultured in two 60‐m3 tanks during the first 14 weeks. Before winter, they were harvested and stocked in three different overwintering facilities: a 200‐m2 covered pond, two 60‐m3 outdoor tanks and a 15‐m3 indoor, recirculated tank at a stocking density of 10 individuals m?2.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characters was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previously in wild P. merguiensis. Males matured at younger ages and smaller sizes than females. Overall, the average size at primary sexual maturity of pond‐reared P. merguiensis was 23.1 mm carapace length for males (possessed spermatophores) and 29.3 mm for females (being impregnated).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natural food strongly influenced prawn growth, maturity rate and their subsequent spawning performance. Growth, maturity rate and spawning performance of prawns in the covered po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overwintering facilities. Prawns started mating at 6–7 months, reached full ovarian maturation and spawned as early as about 8 (peaked at 9–11) months from hatching, producing high fecundity and viable larvae. There was a strong relationship (P < 0.001) between prawn size and fecund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a potential for using pond‐reared broodstock P. merguiensis for hatchery production and for domestication or selective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