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7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了对虾养殖池中可以作为对虾优质饵料生物的一种小型底栖多毛类生物-短鳃伪稚虫及其幼体的生物学习性,内容包括春,夏期间丁字湾沿岸与牟平沿岸海幼体密度的季节变节,虾池中幼体密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短锶伪推虫成体的生态习性以及引种繁殖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海南新村港珍珠贝养殖基地的1~1.5龄和2龄以上的合浦珠母贝上的寄生多毛类的种类和数量做周年采样调查,并分析优势种的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上的寄生多毛类主要有9种,其中缨鳃类、丝鳃类、才女虫类3种为优势种;贝龄越大,丝鳃类、才女虫类寄生虫总数量越多,而缨鳃类数量并无明显变化;2龄以上合浦珠母贝的3种主要多毛类寄生虫的总数量在10月份达到最高峰,而在1月份最低,其中缨鳃类数量的周年变化不显著,才女虫类的数量在4月份时达到峰值,而在10月份最低,丝鳃类的数量在10月份达到峰值,而在4月份最低。  相似文献   
3.
我国沿海多毛类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多毛纲是环节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包括80余科10 000多个已知种,多为海生。多毛类身体分节,具疣足和成束的刚毛,体前部多具分化良好的头部。其生活方式主要有两大类:游走类和定居类。游走类是一些自由活动的穴居、浮游、爬行者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海洋污染环境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防止沿岸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各国都采取积极的响应措施.为了减少有害污染物和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利用多毛类的生物修复能力来有效地缓解沿岸海洋环境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大连湾双齿围沙蚕属于一生一次性生殖类型。每年1~3月,是动物卵原细胞增殖时期;种群卵母细胞卵黄合成开始于3~4月,经历4~6月快速生长之后,种群卵母细胞同步性成熟,并于6月底~7月初进入产卵期。在沙蚕生殖周期中,水温和光照时间是控制配子发育的重要外源性因子,回归分析显示,低温和延长的日照时间(12~3月)促进卵原细胞增殖;高温和长日照(4~6月)促进卵母细胞生长。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结果都表明,种群卵细胞发有的起点温度为5℃;环境水温的低温效应对沙蚕生殖周期和卵母细胞同步性成熟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用我国马氏珠母贝 3个地理种群 ,北海野生种群 (BW ) ,大亚湾野生种群 (DW)和三亚野生种群 (SW)作为亲本 ,通过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B1 、DD1 、SS1 )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D1 、BS1 、DS1 )。比较分析 6个子一代群体感染多毛类寄生病的情况表明 ,马氏珠母贝是多毛类寄生虫的易感贝类 ,多毛类寄生虫基本上是凿贝才女虫 ;子一代的感染率在 66 7%~ 75 5 %之间 ,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大于仅单壳(左壳或右壳)感染的感染率(P <0 0 5) ,在同一个群体内 ,感染多毛类寄生病与未感染多毛类寄生病贝的形态性状指标 (壳长、壳宽、总体重和壳重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说明多毛类寄生病并未影响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多毛类寄生病的主要危害是导致马氏珠母贝的大量死亡。杂交子一代群体DS1 和BD1 的多毛类寄生病率与自繁群体BB1 相比 ,分别降低了 8 4%和8 8% (P <0 0 5) ,表明种群间杂交一代初步提高了马氏珠母贝抗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多毛类生活史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国内外对多毛类生殖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将多毛类生活史的研究分阶段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广东雷州流沙湾养殖企鹅珍珠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沙湾养殖的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多毛类寄生虫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锥形笼养殖2~4年的企鹅珍珠贝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感染率为39.13%~44.98%,开放式养殖2~4年为26.6%~35.63%,同一养殖方式各龄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感染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时间两年时,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养殖方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养殖时间3年和4年时,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养殖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锥形笼养殖的企鹅珍珠贝左壳较易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企鹅珍珠贝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后,其生长与健康贝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多毛类底栖动物常作为环境扰动的指示生物.对2011年莱州湾20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应用于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多毛类共60种,4季平均生物密度为548.7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9 g/m2,机会种种类数量占优势种种类37.5%.种类多样性较高站位主要集中在湾东部,较低站位集中在湾西部和南部.ABC曲线表明多毛类动物处于中等扰动状态.BOPA指数显示,春季,站位S15和S16为中度污染,夏季,S14站位为重度污染.BIO-ENV分析结果显示,5个最佳环境变量组合相关系数ρs>0.8,表明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多毛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沉积物粒度是最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可通过多毛类种类、数量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评价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椒江口潮间带多毛类动物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椒江口多毛类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和工业污染对其的影响程度,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潮间带进行底栖多毛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分析了多毛类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格局以及各断面水温、泥温、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等环境因子对多毛类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所调查的6条断面4季共发现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动物10科20种,以广温广布种为主;(2)季节变化明显,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均最高(分别为13种,31.5 ind/m2和058g/m2),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汾别为4种,5.8 ind/m2,0.21g/m2);(3)物种数呈现位于工业区附近断面低于下游较远处的断面的趋势;(4)沉积物结构、滩涂宽度对多毛类具有显著的影响,滩涂宽度较长、沉积物较细的断面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