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38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在海棠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浮游生物样品,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海棠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共9种,其中有害种4种,均为赤潮生物,分别为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渐尖鳍藻和倒卵形鳍藻是腹泻性贝毒种,微小原甲藻是蛤仔毒素种,海洋原甲藻则是常见赤潮种.  相似文献   
3.
4.
邱达华 《内陆水产》2005,30(11):31-31
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或“白鳞病”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引起。此病主要危軎下池半个月左右的鱼苗和“冬片”鱼种,不仅草、青、鲢、鳙、鲤的鱼种发病.而且野杂鱼也受疼染。笔者2004年9月上旬诊治过一例卵甲藻病,现将其诊治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根据嗜酸卵甲藻病的病态特征、水库发病情况进行了诊断与治疗,介绍了水库养殖生产中嗜酸卵甲藻病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鱼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俗称白衣病。这两种病症状相似,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都出现小白点。流行于水温25℃左右,危害严重,常常不易区别,贻误了治疗时机,但这两种鱼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8年2月至1999年5月在北部湾海域按季度进行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本文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浮游幼虫的主要类群及其季节变动。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浮游幼虫主要有15大类群;其中4类(长尾类幼虫、短尾类幼虫、口足类阿利玛幼虫、蛇尾类长腕幼虫)周年出现,其它为季节性出现。长尾类幼虫、口足类阿利玛幼虫、蛇尾类长腕幼虫、短尾类溞状幼虫、短尾类大眼幼虫及其它短尾类幼虫为优势类群。北部湾浮游幼虫的年丰度变化范围为0.02~7.65ind/m3,均值为0.50ind/m3,四季的丰度为夏季(0.86ind/m3)>春季(0.40ind/m3)>秋季(0.32ind/m3)>冬季(0.12ind/m3)。从春季到冬季整个浮游幼虫密集中心呈逆时针从湾的东北部向西北部海区移动,移至湾的中部后再返至西北部。K优势度曲线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总体上浮游幼虫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差异不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幼虫栖息密度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和pH,其次是盐度、溶解氧。  相似文献   
9.
林炫锋 《水产养殖》2012,33(3):32-34
花蛤属帘蛤科蛤仔属,学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 Recve),在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均有分布,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福建省莆田市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花蛤苗种繁育基地。花蛤育苗养殖产业已成为莆田市的特色产业,苗种供应全国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0.
<正> 草鱼饵料在其早期发育中变化很快。动物性饵料,如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早期生长发育阶段重要的饵料成份,其中轮虫是早期直到全长21毫米鱼苗的最重要饵料。随着草鱼的生长,浮游甲壳动物和摇蚊幼虫则成为较重要的饵料。先前的研究,报告了草鱼种在全长约50毫米时转向以大型植物为食(Sobolev,1970;Opuszynski,1972)。在我们的养鱼池中初步观察表明,全长超过50毫米的鱼种仍以动物性饵料为食,因此,我们进行了这一研究,以确定草鱼鱼种的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