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39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以槟榔间作可可条件下的可可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修剪方式对其生长、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修剪提高可可株高、干周和主枝粗度,重度修剪和仅控冠幅降低可可干周和主枝粗度。中等修剪可可叶片Pn显著高于轻度修剪和仅控冠幅,可能由于修剪提高了新梢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能力。中度修剪可可徒长枝重量分别比轻度修剪、重度修剪和仅控冠幅显著降低了69.27%、54.69%和57.03%,大大降低了养分消耗,提高产量的同时节省了修剪工作量。综上所述,在槟榔间作可可条件下,采用中度修剪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形成健康平衡树形,降低徒长枝养分消耗,提高产量,为槟榔间作可可节本增效技术研究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槟榔红色素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槟榔红色素(areca red pigment,AP)对 DPPH·和·OH的清除能力、对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能力、对Fe2+的络合能力,并测定其还原能力.结果表明:槟榔色素对DPPH·、·OH的清除能力较强:对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能力很强,抑制率高达79.84%;与VE、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BHT相比,槟榔色素的还原力、对Fe2+的络合能力较弱.说明槟榔红色素是较好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促使槟榔(Areca catechu)叶片早脱落,槟榔提前开花的方法,以七年生海南本地槟榔为试验对象,对槟榔最下面3片大叶进行纵向不同程度剪叶,研究其对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内含物的影响,以此了解剪叶对槟榔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对槟榔生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剪叶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对照组中即自然状态下叶片含水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纵向剪叶可使叶片含水量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剪叶对最下面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明显,剪叶程度越大越明显,但对于整体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影响;剪叶后蛋白质含量先升后降;淀粉含量先降再升再降再升;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保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槟榔叶片总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条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种提取植物组织蛋白的方法(TCA/丙酮沉淀法、E-TCA法、酚法)提取槟榔叶片总蛋白,在蛋白产量,一维和二维电泳图谱等方面对3种方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TCA/丙酮沉淀法效果较好,是槟榔叶片总蛋白提取的可选方法,同时优化了双向电泳的条件和上样量.  相似文献   
5.
以新鲜槟榔为试材,研究不同包装方式与气体成分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及粗纤维含量,得出CA处理组优于MA处理组,即通过调节环境中的02与CO2含量可以延长槟榔的保鲜期,而由腐烂率及切分后槟榔的表观可以看出,CA2-2,即网兜装槟榔,置于023%、CO220%的气调瓶贮藏,效果最佳,贮藏30d较好保持槟榔果实原有品质。  相似文献   
6.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条件下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叶片氮、磷、钾比例约为1:0.081:0.356.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0.45%和21.73%;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了36.86%.正常结果树(低产组槟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施肥对槟榔坐果率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槟榔坐果率和产量.[方法]试验以9年生结果槟榔为研究对象,于花期前后,采用不同施肥处理,测定其叶片营养,观察槟榔坐果并测定产量.[结果]施肥能显著提高槟榔的坐果率和单株产量,以150 g/株专用肥+300g/株尿素处理效果最明显.在结果到果实膨大期槟榔落果最严重.专用肥施用后补施氮肥会提高叶片中氮素含量,降低钾素营养;而补施钾肥会提高叶片中钾素营养.叶片氮与钾素含量与槟榔产量呈负相关性,且槟榔产量因子中以单株结果梭数相关性最高.[结论]槟榔结果期间在施用专用肥基础上,适当补施氮及钾肥能显著提高槟榔坐果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9.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TuMV)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Areca plam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ANRSV)是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中分别可诱导十字花科作物和槟榔产生坏死病症的2种不同属病毒。VPg(Viral protein genome linked)作为与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基因组5′端的结合蛋白,在病毒复制、翻译和运动等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In-Fusion克隆策略分别构建了可表达3′端融合Strep蛋白标签序列的ANRSV和TuMV VPg全长编码基因的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载体pPVX-VPg-AR和pPVX-VPg-Tu。通过农杆菌渗透注射接种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利用RT-PCR、Strep蛋白标签亲和层析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证明了PVX病毒载体能够介导VPg-AR和VPg-Tu蛋白在本生烟中系统表达,且发现这2种VPg蛋白的过量表达诱导本生烟叶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坏死病症。进一步采用DAB和NBT染色,在产生坏死症状叶片中检测到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积累。因此,推测VPg可能是TuMV和ANRSV诱发植物病症产生的一个决定因子,为后续研究这2种病毒诱导症状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立槟榔中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三重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采用1%乙酸-乙腈溶液作为提取液,直接稀释后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检测。研究结果发现,9种有机磷农药成分的线性范围均在2~20 ng/m L,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73.4%~120%,RSD为0.59%~9.93%,方法检出限为50.0μg/kg。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及稳定性,可用于槟榔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