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5篇
  55篇
综合类   278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17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密度与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育苗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育苗时密度与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生长特征影响,本试验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定蒙古黄芪株高、茎粗、根粗和根长4个指标。结果表明,密度对蒙古黄芪影响最大,其次是湿度,最后是光照和电导率。密度与蒙古黄芪株高、茎粗、根粗呈现负相关性,与根长呈正相关性(P<0.05),密度为400株/m 2时,株高、茎粗及根粗最大,密度为1000株/m 2时根长最大。  相似文献   
2.
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或蒙古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unge var.mongholicus(Bunge)Hsiao)的干燥根。针对药用植物黄芪的农艺性状和栽培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开发制备了黄芪专用型种衣剂,对黄芪种子进行包衣,通过田间试验,定期采样,对黄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质量分数、硝态氮、蛋白质、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检验种衣剂对黄芪的这5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是我国重要的稻田绿肥作物,为揭示不同地区种质资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77份紫云英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研究发现,77份供试紫云英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67 7~0.868 6,可划分为6个聚类。不同地区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136 3,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种群间变异占比13.9%,种群内变异占比86.1%。不同ISSR引物扩增信息鉴别紫云英资源的能力存在差异,构建了以P809第3,8,9,10,12,15扩增位点以及P886第1,3,5,9,10,11扩增位点为特征的指纹图谱,能有效区分77份供试紫云英资源。以资源所在省份为单元进行群体分析,供试紫云英资源遗传结构呈现分化特征,河南-安徽-江苏-上海资源遗传结构相似,构成北方亚群;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资源相似,构成西南方亚群;福建种质资源则呈现混合型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紫云英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在LPS(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chicken 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 line,DF-1)炎症模型中对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  相似文献   
5.
黄芪多糖和2株益生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吸光度法研究了黄芪多糖在体外对2株益生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和3株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以及2株益生菌对3株致病菌的作用。结果表明:10 mg/L,20 mg/L和40 mg/L的黄芪多糖对2株益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3株致病菌,除10 mg/L浓度对大肠杆菌作用不显著(P>0.05)外,其余均显著抑制了致病菌生长(P<0.05),且以20 mg/L效果最佳;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对3株致病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试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和2株有益菌在体外均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且黄芪多糖对2株益生菌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培条件下外源硒对黄芪吸收和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和2种价态的硒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0,2,4,6,8mg/kg土)硒酸钠(SeVI)和亚硒酸钠(SeIV)对黄芪地上部和根系硒累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硒浓度为2~6mg/kg的亚硒酸钠有利于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的累积,比CK增加34.55%~38.24%,但是添加硒浓度超过2mg/kg的硒酸钠抑制了黄芪植株的生长;添加不同浓度的2种形态硒均可显著提高黄芪地上部和根部硒浓度,且土壤中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的硒浓度分别与黄芪植株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eVI:r=0.884**,SeIV:r=0.973**);随着硒处理浓度的升高,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的黄芪根系对硒吸收能力高于对照,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硒含量地上部根部,这表明土壤中添加外源硒可以提高黄芪对硒的吸收和转运能力。综上所述,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上施用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均可促进黄芪对外源硒的吸收、转运和累积,且土壤施用2~6mg/kg的亚硒酸钠对黄芪的生长和硒的累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黄芪对硒的吸收转运能力,以黄芪为试材,采用根施和叶面喷施硒2种方式,探索施用不同浓度(0、5、10、50、100μmol/L)的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黄芪生物量、硒含量以及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硒酸钠还是亚硒酸钠作为硒源均有利于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重、硒含量的增加,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干物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黄芪地上部硒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根部硒含量与之相反。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时,在10μmol/L浓度处理时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重最大,分别比CK增加了49.89%、60.87%和23.36%、60.00%。添加相同浓度的硒酸钠处理时,黄芪地上部和根部中硒含量高于施亚硒酸钠处理,在100μmol/L浓度处理下黄芪地上部硒含量最大为119.13μg/g,在5μmol/L浓度处理下黄芪根部硒含量最大为52.25μg/g。2种施硒方式下,根部施硒酸钠更有利于黄芪对硒的富集,且黄芪根部向地上部转运硒的能力随施硒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黄芪根水浸液对4种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水浸液对4种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化感作用,其中根受到的化感抑制大于地上部分,种子萌发阶段受到的化感抑制大于幼苗生长阶段。不同受体的发芽势、最长根长和根冠比受到的化感抑制最强。4种作物的化感敏感性为小麦>板蓝根>大麦>大豆。因此,选择与黄芪轮作、套作的作物时,优先选择大豆和大麦,其次为板蓝根。  相似文献   
9.
以蒙古黄芪-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F. acuminatum)为互作体系,测定苯丙烷途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及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的变化,以期获得黄芪抗根腐病菌侵染机制的信息,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幼苗浸根法接种病菌,分光光度法测定3种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F. solani侵染黄芪后,PAL和C4H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并在7、21天出现2个酶活高峰;4CL活性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上升,7、21天时也显著高于对照。F. acuminatum侵染黄芪后,PAL、C4H和4CL的活性均在21天显著高于对照。可见2种病原菌在侵染黄芪过程中,苯丙烷途径的关键酶被不同程度地激活,但2种病菌激活各酶的时间和规律有所差异,表明黄芪对这2种病菌的抗性机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紫云英绿肥规模化种植区域的绿肥高效、低耗机械化翻压,基于前端埋切、后端翻压的结构配置思路,设计了一种无动力输入的紫云英绿肥盛花期埋切翻压组合作业机。对盛花期紫云英生物学特征及压切特性开展研究,进而设计了辊筒组件、前悬挂连接组件、栅条式翻转犁等主要工作部件;通过理论计算和力学分析,得到实现紫云英茎秆顺畅埋切的压切辊半径为305 mm、压切刀滑切角范围为34. 3°~55. 7°;采用水平直元线法设计了栅条式犁体曲面,推导得到导曲线抛物线方程,并绘制了犁体直元线角变化规律图。紫云英绿肥盛花期田间翻压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具作业速度为5. 8~6. 0 km/h条件下,茎秆切断长度合格率92%,耕宽稳定性变异系数3. 7%,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5. 6%,土垡破碎率85. 6%,植被翻压覆盖率98. 3%,试验指标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设计的埋切翻压组合作业机工作效率可达0. 67~1. 20 hm2/h,在翻压质量和组配方式上明显优于目前我国常用的畜力犁、铧式犁、旋耕机等翻压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