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5篇
  免费   543篇
  国内免费   632篇
林业   881篇
农学   1178篇
基础科学   212篇
  1203篇
综合类   2554篇
农作物   510篇
水产渔业   515篇
畜牧兽医   786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46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408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大白菜TPS(BrTPS)家族成员信息及对高温胁迫信号的响应,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BrTP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特征、蛋白结构及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白菜全基因组含有15个TPS基因家族成员,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除BrTPS14和BrTPS15外,其余成员各含有1个TPS和1个TPP结构域,并且所含motif的排列顺序也完全一致。理化性质分析发现,15个成员的氨基酸长度介于129~1459 aa之间,分子量大小在14.73~165.83 kD之间,大部分BrTPS蛋白为酸性蛋白和亲水蛋白,以无规则卷曲作为二级结构主要构成元件。进化分析表明,大白菜TPS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2类,其中ClassⅠ包含5个成员,ClassⅡ包含10个成员。本研究对高温胁迫前后不同组织和持续高温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分析,发现大部分的BrTPS基因可对高温胁迫产生响应,但在表达规律上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大白菜TPS基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PHD(Plant Homeodomain Finger)基因家族编码一类锌指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过程。通过全基因组鉴定获得了95个大豆PHD家族蛋白。通过共线性分析、进化树构建、基因结构和功能结构域鉴定、GO注释分析、不同组织间和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等,获得了大豆PHD家族基因复制、家族进化、保守结构域及基因表达等信息。结果表明,大豆PHD基因在家族进化、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上存在较大变异,可能参与Zn 2+结合、DNA结合及表观遗传调控等分子过程,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PHD家族在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五大连池火山山杨叶功能性状特征,揭示植物对火山生境的适应,以及对不同坡向的生存策略,为特殊生境和微地形生境下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5座火山共有植物山杨为对象,测定叶面积(LS)、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量(LDMC)、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和叶氮磷比(LNP)等8种功能性状在坡向间、火山间的变化规律和变异特征,分析叶功能性状间相互关系和主成分。  结果  (1)除LCC外,其他7种功能性状在南北坡向间均具有显著差异,LT、LDMC、LNC、LNP表现为南坡大于北坡,而LS、LCC、LPC表现为南坡小于北坡。(2)山杨SLA、LCC、LPC在新、老期火山间差异显著,但在老期火山间差异不显著。(3)火山南坡、北坡山杨LT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南、北坡向及火山间山杨LNP与LN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火山环境中山杨LNP、LPC、LNC和LS在叶功能性状分化中起到主要贡献作用。  结论  五大连池火山山杨叶功能性状的变异与火山喷发的特殊性有关,山杨通过调节自身功能性状形成不同的生存策略来适应南、北坡向和不同火山环境,在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氮元素缺乏的限制。火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环境,研究火山植被演替和植物功能性状等问题需要结合火山喷发的特殊情况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summer and fall freshwater rearing habitat use by juvenile coho salmon (Oncorhynchus kisutch) in the quickly urbanising Big Lake drainage in south‐central Alaska. Habitat use was assessed by regressing fish count data against habitat survey information across thirty study sites using generalised linear mixed models. Habitat associations were examined by age‐0 and age‐1+ cohorts separately,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compare habitat use across different juvenile coho salmon life stages during freshwater rearing.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e‐0 cohorts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hallow, wide stream reaches with in‐stream vegetation, whereas age‐1+ cohort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eper stream reaches. Furtherm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fork length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cohort‐specific habitat use patterns are distinct from those attributable to fish size. Habitat use information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is being used to guide optimal fish passage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the Big Lake drainage. Evidence for habitat use partitioning by age cohort during freshwater juvenile rearing indicates that pooling age cohorts into a single “juvenile” stage for the purposes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may mask important habitat use dynamics.  相似文献   
5.
法氏囊活性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氏囊活性肽(Bursin,BS)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了大量制备BS,按大肠杆菌惯用密码子合成BS基因。并用色氨酸将5个BS基因串联,克隆于质粒pU57的SmaI位点,经测序证明序列正确后,以PCR扩增,克隆于表达载体pBV220的EcoRI,HinDⅢ位点,温敏诱导表达,其表达水平占全菌总蛋白的13.4%。  相似文献   
6.
三种草坪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点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在晴天的条件下,假俭草、细叶结缕草和地毯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整编的日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假俭草和细叶绍缕草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地毯草为三峰型,3种草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均有明显的“午睡”现象,日平均净光全速率的大小顺序为俭草>地毯草>细叶结缕草;(2)假俭草和细叶结缕草的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地毯草为单峰型,3种草出现峰值的时间有所判差别,“午睡”现象均不明显,日平均蒸腾速率的大小顺序为细叶绍缕草>地毯草>假俭草;(3)不同生态因子与3种草坪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相关程度均不相等。同种态因子与不同草坪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相关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个亲本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的F1,F2代资料,分析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趋势及与其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双亲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2变异程度也大。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较高,可在F2代选择并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F1,F2代的蛋白地岑与母本的含量及双亲中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F2代的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寄生虫的抗原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情况和消除抗原变异对免疫预防影响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评述,许多种类寄生虫绝大部分表面怕变异频繁,从而逃避了宿主动物的免疫作用,变异最频繁的是各种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锥虫,其次是寄生于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几种疟原虫,再其次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的巴贝斯虫,还有几种属鞭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蠕虫的寄生虫,一般认为导致抗原变异的作用机制是表达抗原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正在表达的基因停止表达,而同时另一个基因却活化了,对于某些寄生虫抗原变异的规律虽已有揭示,但尚未揭示清全部主要规律,另一些种类寄生虫的抗原变异规律尚不清楚,基因活化的调控亦不甚清楚。抗原变异逃避了宿主动物的免疫,人们已提出了多种克服了的方法与设想,有些已在实验试验中出现端倪,但尚未形成临床上实用的技术,文章对它们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荒漠水源奇缺,常有干渴威协。骆驼长期在这种自然选择下,造就出一种十分惊人的耐干渴能力,十日不饮可照常供使役,30~40日内缺水不致有生命危险。据研究认为,骆驼高度耐渴的机理主要在于:一次能饮入60~80升甚至更多的水;能饮用含盐量相当高的水;血液和体液中保存水的能力很强;能节约散热、呼吸、排尿、排粪过程中的水份消耗;有较高排泄浓缩尿的能力;可有效利用体内的代谢水;即使高度失水(达体重的30%)也能短期耐受过去。正因其耐渴能力强,所以才使人类开发利用荒漠成为可能;使大面积缺水草埸和其它家畜所不能利用的灌木类植物得到合理利用;还能在缺水条件下持续分泌稀薄的低脂肪驼乳,为沙漠旅行者提供上等饮料。  相似文献   
10.
Genetic diversity estimates in Cicer using AFLP analy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cultivated chickpea and wild Cicer relatives. In total, 214 marker loci were assessed, of which 211 were polymorphic (98.6%) across the 95 accessions that represented 17 species of Cicer. The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 species was highest in C. pinnatifidum followed by C. reticulatum and lowest in C. macracanthum. Three main species groups were identified by UPGMA clustering using Nei's pair‐wise distance calculations. Group I included the cultivated species C. arietinum, C. reticulatum and C. echinospermum. Within this group, C. reticulatum accessions were clustered closest to the C. arietinum cultivars ‘Lasseter’, ‘Kaniva’ and ‘Bumper’,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C. reticulatum is the most probable progenitor of the cultivated species. Cicer bijugum, C. judaicum and C. pinnatifidum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creating group II. Group III contained all nine perennial species assessed and two annual species C. yamashitae and C. cuneatum.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etween group I and group III (0.13) was equivalent to the genetic distance detected between group I and group II (the primary and annual tertiary species, respectively; 0.14).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erennial tertiary species may be as valuable for increasing variation to incorporate novel germplasm in the cultigen as the annual tertiary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