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对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RT–PCR方法克隆得到沙芥幼苗叶片2个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PcHSP26.5和PcHSP17.8,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它们的核苷酸和编码蛋白,通过Real–time PCR分析其在高温、低温、NaCl、ABA和干旱复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PcHSP26.5和PcHSP17.8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99 bp和462 bp,分别编码282和153个氨基酸,其中PcHSP26.5包含1个内含子。PcHSP26.5、PcHSP17.8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6 480、17 490,理论等电点分别为6.36、5.99;均无跨膜结构与信号肽位点,属于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和进化树分析表明,PcHSP26.5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属于MⅡ亚族;PcHSP17.8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属于CⅠ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1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低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沙芥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12 h内低于对照,24 h时出现上升趋势;NaCl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 1 h和3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ABA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2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干旱复水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干旱9 d达到顶峰,复水后下降。  相似文献   
2.
沙芥全草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碱提酸沉法、超声波提取法、甲醇直接提取法、乙醇提取法和热水浸提法对沙芥全草总黄酮进行了提取方法的选择,同时采用硝酸铝比色法进行了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各种方法的提取效率依次为:碱提酸沉法>超声波提取法>甲醇直接提取法>乙醇提取法>热水浸提法;(2)碱提酸沉法提取沙芥总黄酮的提取效率较高,其精密度好,回收率高,适合对沙芥总黄酮的提取,同时采用硝酸铝比色法对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其精密度也较高,并测得沙芥全草总黄酮含量为4.8049mg/g,证明其是一种值得开发的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毛乌素沙地沙芥和斧形沙芥为试材,采用全挖法,研究了其根系周围土壤含水量变化、根系分布及水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生境中,沙芥和斧形沙芥1a生植株根系周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68±0.11)%、(2.50±0.45)%;2a生的分别为(3.13±0.46)%、(1.90±0.68)%。沙芥和斧形沙芥主根垂直,水平根系数目较少、但长度极其发达。沙芥和斧形沙芥2a生主根长均约为120cm,最长水平根分别为380、400cm,水平根累计总长分别为1 590、3 340cm。沙芥和斧形沙芥2a生水平根系均在深度40~60cm、距主根0~40cm的空间范围内分布最多,均在40~60cm的土层深度分布最大,因此,沙芥和斧形沙芥主要依靠延长水平根系寻找远距离水源来适应低土壤含水量环境,斧形沙芥比沙芥更能适应低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沙芥属蔬菜沙芥(Pugionium cornutum(L.)Gaerth.)和斧翅沙芥(P.dolabratum Maxim.)为材料,在温室条件下人工控制6个沙埋深度,研究沙芥与斧翅沙芥种子萌发和出苗对沙埋深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沙芥和斧翅沙芥的种子的萌发和出苗.沙子表面的种子不能萌发.沙芥与斧翅沙芥在2cm和4cm的浅层沙埋时,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和出苗速率最高,休眠率和死亡率最低,且沙芥种子的萌发率、出苗率和出苗速率高于斧翅沙芥种子,而休眠率和死亡率低于斧翅沙芥种子;沙芥种子在沙埋深度超过8cm、斧翅沙芥种子在沙埋深度超过4cm后,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显著降低,休眠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总体上,种子平均萌发率、平均出苗率和平均出苗速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平均休眠率和平均死亡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正相关,沙芥的耐沙埋能力大于斧翅沙芥,这种差异也与沙芥种子千粒重大于斧翅沙芥有关.  相似文献   
5.
蒙古高原沙芥属野菜的种质资源考察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芥属植物是亚洲中部蒙古高原沙地的特有属,沙芥种是中国的特有种。该属植物作为一种沙生蔬菜,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近年来资源逐渐减少,种群分布范围不断缩小,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在种质资源调研中笔者发现其中3个种和1个变种的4份材料在生殖器官上有不同于原种或变种的性状。本文主要论述了沙芥属4个种1个变种的9份材料在蒙古高原的分布、植物学性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环保作用、加工工艺、存在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沙芥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系统化学预试法对沙芥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沙芥中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及其甙类、酚类、鞣质、有机酸、皂甙、黄酮、内酯、香豆素、生物碱、甾醇等各类化学物质,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7.
沙芥营养生长规律及叶片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沙芥营养生长期的生育规律及叶片不同生育期解剖结构的研究,分析了沙芥的生长特点及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人工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沙芥营养生长生育期为(130±4)d其生育期可划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生长衰退期4个时期;沙芥叶片进化为适应干旱的高光效的环栅型叶,输导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不发达,叶表皮由表皮和副表皮2层细胞组成;很多表皮细胞特化为大型的储水的泡状细胞密布于叶表,沙芥叶表气孔下陷,且有较大的气孔下室。  相似文献   
8.
沙芥愈伤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沙芥种子作为无菌外植体来源时,以0.1升汞消毒10~12min的效果较好.下胚轴和子叶均在MS+2,4-D 0.01 mg·L-1+NAA 2 mg·L-1+6-BA 0.5 mg·L-1+3.0蔗糖+0.5琼脂(pH5.8)中可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NAA 2mg·L-1+KT0.5 mg·L-1+3.0蔗糖+0.5琼脂(pH5.8).  相似文献   
9.
 以沙芥种子(含水量4.5%)和斧形沙芥种子(含水量4.3%)为材料,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其含水量分别降至3.1%、2.2%、1.3%,在50、35 和20 ℃条件下密闭贮藏1年,研究温度对种子活力及抗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为种子老化及贮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在50、35和20 ℃下贮藏1年,其贮藏最佳含水量范围随贮藏温度的下降而变宽,沙芥种子由4.5% ~ 3.1%变为4.5% ~ 2.2%,而斧形沙芥则从4.3% ~ 2.2%变为4.3% ~ 1.3%;种子活力的劣变先于发芽率的降低,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贮藏后种子的相对电导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以初始含水量(对照)种子的萌发、活力和生物膜完整性保持最好,斧形沙芥种子贮藏的最佳含水量范围和抗老化能力大于沙芥种子;贮藏过程加剧了种子的产生和MDA含量的积累,其中以35 ℃贮藏后积累最少;CAT、GPX、APX贮藏后活性保持良好且受贮藏温度的影响;本试验表明,贮藏的最佳条件为35 ℃,沙芥种子含水量为4.5%,斧形沙芥种子为4.3%。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沙芥种子的萌发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了沙芥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解剖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沙芥种子的种皮结构简单,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外壁木质化;播种至萌动露白前的子叶表皮分化出具有贮水功能的体积较大的泡状细胞镶嵌于表皮细胞间,露白至出苗前子叶表皮中的泡状细胞和叶肉组织开始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