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60篇
  62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室集雨与集雨水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半干旱偏旱区设置了清除土表杂草、红沙覆盖、废膜覆盖和日光温室棚面4种不同的集流面处理,结合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番茄不同灌水量试验,通过水的转化效率探讨不同集流面的使用价值和提高水转化效益的适宜灌水量.结果表明:温室棚面的年产流率最高为85.4%,其次为废膜集流面45.4%,清除土表杂草集流面的年产流率仅有8.2%.从单方水集流费用看,清除土表杂草>红沙集流面>废膜集流面>日光温室棚面,平均集流费用为2.18元/m3,单座温室棚面(450 m2)集流面加上温室间隔区废膜集雨(600 m2),集雨水总量可达到197 m3,能够满足温室一茬黄瓜和一茬番茄的需水量.  相似文献   
2.
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均匀灌溉、固定隔沟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进行灌溉,每次单沟灌水量分为60、45和30 mm 3个水平,以不灌溉为对照,研究了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可极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大豆产量,交替隔沟灌45 mm的R4期光合速率、产量与交替隔沟灌60 mm差异不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从节水增产增效角度分析,交替隔沟灌溉45 mm的灌溉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降水年型与垄型互作对黑膜垄作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解析水肥互作促进作物增产、高效用水机制,为深挖覆膜垄作技术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8年布置大田试验,以当地推广应用的白膜覆盖双垄集雨耕作(WRF,垄高16 cm,垄宽60cm,沟宽40 cm)为对照,基于垄上微沟集雨耕作技术,设置由黑膜覆盖低垄(垄高16 cm,垄宽 60cm)、中垄(垄高24 cm,垄宽 60 cm)、高垄(垄高32 cm, 垄宽60 cm)+垄上微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垄间小集水沟(沟宽 40cm)组成的3种黑色地膜覆盖垄上微沟集雨土壤水肥调控耕作处理(BLRF,BMRF 和BHRF),测定了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花、结薯、成熟6个生育关键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研究期末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土壤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土壤水、肥与马铃薯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降水年型,黑、白地膜覆盖垄作都显著增加了马铃薯生长发育期对4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BHRF,BMRF和BLRF处理马铃薯6个生育关键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SWS)都显著高于WRF处理(P<0.05)。较高的降水量以及黑膜覆盖集蓄增加的土壤水对12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具有明显的补充作用。在干旱年(2016)和平水年(2017),BLRF和BMRF处理的集水和保水效应较好,BHRF处理次之,都显著优于WRF处理;在丰水年(2018)三者无显著差异,也都显著优于WRF处理。研究期末(2018)黑膜垄作0—30 cm 土层的全氮全钾(TN 和TK)及速效氮磷钾(AN,AP和AK)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膜垄作(P<0.05),分别增加了4.5%—5.6%、3.6%—5.9%、8.4%—18.4%、15.3%—22.3% 和7.1%—13.3%。归因于显著增加了大薯结薯个数和结薯重,黑膜垄作马铃薯产量、WUE、纯收益和产投比均显著高于白膜垄作,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16.9%—19.0%、15.5%—19.2%、23.3%—27.3% 和12.1%—18.2%。这4个效益参数在干旱年和平水年以BLRF和BMRF处理较好、BHRF处理次之,丰水年三者都优于WRF处理,且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3年马铃薯平均产量与研究期末平均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作物平均耗水量(E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AP、AK、AN含量,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耗水量(ET)和平均降水量(GPR)解释了99.4%的产量变化。【结论】黑膜覆盖垄沟与垄上微沟的叠加集水效应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水分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马铃薯旺盛生长,使更多的根茎(茎叶、根等)类有机物归还土壤,其腐解释放的养分与施肥结合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良好的土壤水肥条件有效改善了土壤水肥互作关系,增加了作物水肥供应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WUE、纯收入和产投比。BLRF和BMRF处理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表现较好,BLRF、BMRF和BHRF处理在丰水年表现较好,BLRF和BMRF处理在各种年型都有良好的表现。因此,黑膜覆盖低、中垄垄上微沟集雨耕作(BLRF和BMRF)是继白膜覆盖双垄集雨耕作(WRF)之后最适用于半干旱区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5.
戚颖  赵雨森    斌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26-7528,7532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降雨利用潜力,以寒地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灌溉站30年的试验资料,结合同时期降雨数据,分别对有无蓄雨要求的几种灌溉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无蓄雨要求时,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低,间歇灌溉较低,常规灌溉较高,而湿润灌溉最高;在相同的蓄雨条件下,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高,湿润灌溉居次,间灌第三,常规灌溉最低。由此可见,控制灌溉的降雨利用潜力最大,其他灌溉模式低于控灌;不同的灌排及蓄雨标准能够对降雨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体系,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75×104株·hm-2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4.50×104株·hm-2密度处理。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玉米穗 行数和产量均以施纯氮180 kg·hm-2,施过磷酸钙144 kg·hm-2处理最高;玉米百粒重和 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最高;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处理互作效应显著,玉米百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是当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中比较理想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7.
水肥组合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陕北黄土高原具隔水小区的日光温室内,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组合对结瓜期黄瓜叶片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瓜期,所有处理黄瓜叶面积逐渐增加,而叶片扩展速率、叶片组织含水率、叶片中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先增加后降低;当土壤含水率一致时,高肥处理(N:600 kg/hm2,P2O5:420 kg/hm2)叶面积、叶片扩展速率、产量和WUE显著高于低肥处理(N:420 kg/hm2,P2O5:294 kg/hm2);低肥处理产量随土壤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高肥处理随土壤含水率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UE随土壤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中水高肥处理(WmFh)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高于其他处理。表明,中水高肥处理(田间持水率>75%~90%,施用N:600 kg/hm2,P2O5:420 kg/hm2)黄瓜在结瓜期叶片生长健壮、光合作用强、产量较高,节约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两种丛枝菌根菌抗旱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可在与植物共生的过程中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增加植物的生长量, 提 高植物的抗旱抗涝性。在盆栽条件下, 水分控制在10 %左右时, 接菌的小麦和对照相比降低了 气孔的阻力, 提高了叶片气孔传导力, 蒸腾速率, 有效光合作用和水平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埋深对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通过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和对照春玉米试验,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春玉米0~100cm层次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越浅这种影响显得越明显;无论地下水埋深深浅,田间累计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即稳定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趋于稳定期。地下水位越高,累计地下水补给量越大,土壤排水量越大。较大降雨后土壤开始排水日期随着地下水埋深加深而滞后;地下水埋深1.0m时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地下水位在1.0m以下时,水分利用效率随地下水位加深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以砂子作为育苗基质,以黄瓜为供试作物,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用量的保水剂对砂子孔隙状况、持水性能和黄瓜幼苗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型和聚丙烯酸钠型保水剂,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砂子总孔隙度增加,但大小空隙比逐渐减小,通气作用降低,水分日蒸发量和累积失水量减少,鲜重增加,水分利用率提高;但保水剂用量过高,虽持水、保水作用增加,且可延长植株萎蔫时间,由于通气孔隙减少,不利于幼苗生长。从整体上看,聚丙烯酰胺型的效果要优于聚丙烯酸钠型保水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