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27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林业   1233篇
农学   835篇
基础科学   778篇
  297篇
综合类   5339篇
农作物   3485篇
水产渔业   409篇
畜牧兽医   362篇
园艺   946篇
植物保护   33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672篇
  2013年   645篇
  2012年   826篇
  2011年   715篇
  2010年   760篇
  2009年   702篇
  2008年   669篇
  2007年   549篇
  2006年   524篇
  2005年   518篇
  2004年   577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466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283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193篇
  1994年   254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281篇
  1991年   215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22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2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建立‘哈伯’南天竹组织培养和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以半木质化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材料开展植株再生研究。通过观察对比试验法、L9(34)正交试验设计完全随机法、极差分析、显著性检验、LSD多重比较,探讨了‘哈伯’南天竹组培的最适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 + IBA 0.1 mg/L +蔗糖30 g/L,诱导萌动率71.77%,成活率85.5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 +6-BA 1.5 mg/L + IBA 0.01 mg/L + 蔗糖30 g/L,增殖系数6.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 IBA 0.5 mg/L + NAA 1.0 mg/L + 蔗糖20 g/L + AC 0.2 g/L,生根率97.63%;试管苗移入泥炭土:珍珠岩=3:2(V/V)混合基质中,移栽成活率96.67%。该试验建立了高效稳定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得到的组培苗后代能够稳定的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为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广西糖业》2021,(1):F0002-F0002
4、品种:桂糖44号亲本:ROC1x桂糖92-66。特征特性:植株直立均匀,中茎,丰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强,亩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据2012~2013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试验,平均甘蔗亩产量7.19吨,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5.2%,其中新植增1.85%,宿根增11.8%。  相似文献   
3.
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富含巯基的低分子量蛋白,在植物的重金属解毒及细胞氧化还原调控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甘蔗热带种Badila组培苗为材料,分别测定了其在CdCl2、ZnSO4和CuCl2水溶液培养条件下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其对上述3种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与富集能力。继而克隆了ScMT1(登录号为KJ504373)、ScMT2-1-5(登录号为MH191346)和ScMT3(登录号为KJ5043704)3个金属硫蛋白家族基因,它们分别属于植物MT亚家族中的MT1、MT2和MT3型基因。ScMT1含有1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228 bp,编码75个氨基酸;ScMT2-1-5含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ORF长246 bp,编码81个氨基酸;ScMT3含有1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ORF长198 bp,编码65个氨基酸。RT-qPCR显示,Cd2+胁迫下,在甘蔗地上部和地下部,ScMT2-1-5均连续显著上调表达,而ScMT1的上调应答出现延迟。ScMT3在地上部的上调应答出现延迟,在地下部呈“扬-抑”趋势,提示甘蔗响应Cd^2+胁迫过程中ScMT2-1-5起更积极的作用,ScMT1参与胁迫后期的分子响应,而ScMT3不起主导作用。Cu^2+胁迫下,地上部ScMT1连续显著上调表达,ScMT2-1-5和ScMT3呈总体上调的表达趋势;地下部,ScMT1和ScMT2-1-5的上调表答均出现延迟,仅在胁迫后期显著上调表达,而ScMT3仅在胁迫前期显著上调表达。该结果提示了ScMT1、ScMT2-1-5和ScMT3在Cu2+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协作关系,三者共同参与了地上部的胁迫响应,其中ScMT1起更积极的作用;此外三者还先后参与了地下部对Cu^2+胁迫的分子响应。Zn^2+胁迫下,ScMT1和ScMT3分别仅在地上部和地下部显著上调表达;ScMT2-1-5在地上部和地下部均呈“扬-抑”的应答趋势;提示了在甘蔗响应Cd^2+胁迫应答过程中ScMT1和ScMT3分别在地上部和地下部起主要作用,ScMT2-1-5参与了胁迫前期的分子响应。ScMT1、ScMT2-1-5和ScMT3在甘蔗不同组织中及在重金属(Cd^2+、Zn^2+或Cu^2+)不同累积水平下呈现出相似或互补的应答特性,提示上述甘蔗MT家族不同成员在重金属解毒及细胞氧化还原调控等方面产生了功能分化,且三者在应对过量Cd^2+、Zn^2+或Cu^2+对甘蔗组织造成伤害的过程中存在时空上的协同作用。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多倍体植物甘蔗中MT家族各成员基因在重金属耐受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吴雪梅 《种子科技》2021,(7):100-101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与种苗生产管理措施的重要性、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各个阶段、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要点及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应用管理的有效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林木种苗生产提供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 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 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03-204
甘蔗水分、糖分多,具有补铁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甘蔗需求量的增加,甘蔗市场不断扩大。但是,甘蔗的种植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何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甘蔗的生产量。本文从甘蔗的相关特性出发,首先分析了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全程机械化农业配套技术的应用,最后探讨了相关的问题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高琦 《花卉》2020,(14):164-165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与管理的优化策略,结合昭通市当地的林业种植情况综合分析,探析林木种苗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结果是提出了加强林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加强市场监督、增强林业优质种苗的生产力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9.
甘蔗F1代高糖无性系的选择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1.症状多发生在甘蔗生育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根,其中茎、叶受害重。叶片染病最初在中脉上产生小红点,后扩散为梭形斑,病斑四周红黑色,中部黄白色,其上具分散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上产生的刚毛。叶鞘染病初现红色不定形的大斑,后逐渐变为黄白色,有时病鞘相邻节间表面也产生红色的小型病斑。茎部染病维管束上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