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产科学》2012,(8):476
正至2012年6月12日,葫芦岛市以织纹螺为重点的贝类产品执法检查活动顺利结束,历时10d,对查出销售织纹螺的一家超市下达了整改通知书。由于织纹螺产品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在高温季节食用极易发生中毒事件,为防止发生食用织纹螺产品中毒事件的发生,葫芦岛市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处组织开展了以织纹螺为重点的贝类产品执法检查活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沿海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有织纹螺科动物1属13种,其中1个新种,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福建两地织纹螺中毒素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两地织纹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毒素来源。  相似文献   
4.
Nassarius属织纹螺摄食行为及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assarius属织纹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娥螺族、织纹螺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区。Nassarius是小型的食腐性动物,长期演化形成了现有的摄食行为。Nassarius属动物是兼性的肉食性动物,很可能因摄食“赤潮”中有毒性藻类而被毒化。近年来,我国沿海织纹螺中毒事件常有发生,且死亡率很高。简要概述了织纹螺的摄食行为及其毒素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SDS-PAGE分析毒性和无毒性织纹螺肌肉蛋白的电泳图谱差异,综合比较蛋白条带的迁移率及浓度得出,毒性织纹螺肌浆蛋白的特征条带主要为23.6ku和35.0ku,无毒性织纹螺的特征条带主要为22.8ku和31.2ku;毒性织纹螺肌原纤维的特征条带主要为38.0ku、50.8ku和135.0ku,无毒性织纹螺的特征条带主要为36.9ku和125.8ku.结合优化样品制备、等电点聚焦程序等条件,初步建立了织纹螺肌肉蛋白的双向电泳条件,并通过双向电泳分析了毒性和无毒性织纹螺肌肉中存在的差异蛋白.  相似文献   
6.
河豚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均有人因食用带有河豚毒素的河豚鱼或织纹螺引起中毒的事件。本文以河豚毒素标准品溶液分析河豚毒素胶体金层析快速检测卡的最低检测出限为0.5 MU/mL或100 ng/mL。根据河豚毒素限量值(10 MU/g)设计了织纹螺以及河豚鱼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一步分析了20个织纹螺及河豚鱼实际样品,准确率为100%,单个样品测试时间为20 min。结果表明:河豚毒素胶体金层析快速检测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可通过肉眼直接判读结果的特性,尤其适合于基层检测机构、渔业管理单位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对河豚鱼或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快速筛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有毒的河豚鱼肝脏和无毒虾肉饲喂半褶织纹螺,定期取样,通过免疫亲和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织纹螺体内河豚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半褶织纹螺对河豚毒素的耐受力高,投喂有毒河豚鱼肝脏后,其体内毒素含量迅速增加。当投喂无毒虾肉后,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初期会呈现减少趋势,此后又快速增加。处理组和对照组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毒素升高。因此,推断半褶织纹螺能自身产生河豚毒素,也能从食物链获得河豚毒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常有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发生,由于织纹螺在世界各地海区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所含的毒素成分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对织纹螺的毒素组成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国内学者认为织纹螺毒素主要成分是麻痹性贝毒(PSP),认为织纹螺毒素可能是通过食用赤潮中有毒的藻类在体内蓄积产生.通过动物实验、液相色谱方法对福建沿海的有毒织纹螺的毒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织纹螺的毒素中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TTX).再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对织纹螺的毒素成分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液质联用的条件可以很好地分离和确定样品中的TTX及其衍生物.实验研究表明织纹螺的毒素主要成分是TTX,同时还含有TTX的4位空间异构体(4-epiTTX)、脱水河豚毒素(anhydroTTX)、脱氧河豚毒素(deoxyTTX)、单加氧河豚毒素(11-oxoTTX)等TTX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9.
在整理分类近年来大连沿海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的3个大连沿海新记录种:半褶织纹螺 Nassarius sinarus (Phillippi,1851)、群栖织纹螺 Nassarius gregarius (Grabau & king,1928)和胆形织纹螺 Nassarius pullus (Linnaeus,1785)。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或稍深的沙质、泥沙、软泥或岩礁质海底。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2016年利用25 kg亲螺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 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 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 d培育,变态成稚螺。试验共培育出平均壳高4.6 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 060万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