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活菌制剂,以闭路内循环方式净化水质,养殖点带石斑鱼。试验结果表明:3种活菌制剂对NH4 -N的降解率分别为:NMX菌39.0%,科恩菌30.5%,EM菌20.4%;对NO2--N的降解率分别为:NMX菌45.7%,EM菌40.4%,科恩菌13.6%。活菌制剂不仅能调节水质,而且还能促进养殖个体的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NMX菌、科恩菌和EM菌试验组日增重分别为5.5 g/尾、5.1 g/尾、4.9 g/尾,而对照组为3.9 g/尾;相应饵料系数分别是1.00、1.02、1.02,对照组为1.06。  相似文献   
2.
将从平均体质量400 g的点带石斑鱼中肾分离出的白细胞培养在添加0、0.5、1、2 mmol/L 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中2、6、12、24 h后,测定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结果发现,添加谷氨酰胺后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显著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进一步提高,最高值均在培养12 h后的1 mmol/L组。在培养12、24 h后测定了白细胞的增殖能力,发现培养12 h后,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增殖效果明显优于未添加谷氨酰胺组(对照组)( P<0.05),但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值在1 mmol/L组;培养48 h后,除2 mmol/L组外,其他处理组的增殖效果均下降。白细胞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杀菌率变化趋势与吞噬活力相符,1、2 mmol/L 组杀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0.5 mmol/L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酰胺是石斑鱼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在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 谷氨酰胺培养12 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Toll样受体22(Toll-like receptor 22,TLR2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当归多糖体外孵育点带石斑鱼头肾白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时间点(3、6、12、24、48 h)TLR2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LR22及与其接头的Toll样接头蛋白1(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TRIF)的表达量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分别于24、12 h达到峰值;TRIF下游的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在24 h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此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量也开始到达峰值;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表达量在48 h达到最高。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可激活TLR22及其下游相关基因,并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梦月  逯尚尉  刘玲  刘兆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44-19545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摄食及肝脏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试验设计持续光照组、对照组、持续黑暗组,每组3个平行,计算生长率,测定肝脏溶菌酶活性,并作比较。[结果]持续光照组与其他2组相比,相对增重率与溶菌酶活性均最高,相对增重率为对照组的107.3%,溶菌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03.4%;对照组与持续光照组差异不显著;持续黑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免疫及行为与光周期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6.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4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7种组织中的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的组织特异性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2种石斑鱼的4种同工酶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2种石斑鱼同一组织间MDH酶谱没有差别;LDH酶谱相似,只在迁移率上略有差异;EST、SOD酶谱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差异,可作为鉴定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口服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服当归多糖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将05、02、00、350和500 mg/kg当归多糖添加到基础饵料中饲喂点带石斑鱼28 d,研究血浆中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补体C3和C4含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血液白细胞数和白细胞吞噬能力。[结果]喂食当归多糖能提高血浆ACP、LZM活力、补体C3和C4含量,降低血浆A/G值。另外,喂食当归多糖能提高点带石斑鱼血液白细胞数和白细胞吞噬率。[结论]当归多糖能提高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饵料中当归多糖的建议添加量为50 mg/kg,连续喂食21 d。  相似文献   
9.
王庆奎  邢克智  陈成勋  郭永军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16-4617,4650
[目的]研究周期性饥饿对点带石斑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对点带石斑鱼幼鱼(初始体重23.97±3.97g)进行周期性饥饿"饥饿1d喂食5d"(S1F5)、"饥饿1d喂食7d"(S1F7),对照组持续喂食。各组日投饵量占体重的2%,试验共进行48d。[结果]S1F5组和S1F7组的湿重特定生长率(SGRw)和增重率(WGR)均小于对照组,S1F5组的饵料湿重转化率(FCEw)低于对照组,而S1F7组的FCEw略高于对照组。[结论]周期性饥饿降低点带石斑鱼幼鱼的SGRw和试验结束时体重,而且饥饿频率越高越明显。点带石斑鱼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的生长属不能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低盐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抗应激酶及幼鱼存活率影响。实验设计了28.23、22.56、17.57、12.67和7.71等5个盐度梯度,实验鱼共40尾(体重20±2.32g),先放入盐度为28.23的水体中驯化10d,然后按以上梯度逐级淡化,在每个盐度梯度维持3d后取样,测定消化酶和抗应激酶等指标,并观察其活动和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胃和肠_的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随盐度梯度的下降显著降低(P〈0.05);肝脏、肌肉和肾脏的SOD活力随盐度梯度下降呈上升趋势,肝脏、肌肉和肾脏的CAT和GSH—Px活力随盐度梯度下降呈降低趋势;鱼的活动能力从盐度梯度为17.57时开始下降,12.67时即出现幼鱼死亡现象,盐度梯度下降到7.71时,幼鱼在12h内全部死亡。说明低盐度胁迫将会严重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消化能力并导致鱼体自由基代谢紊乱,应激增强,最终将影响幼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