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鮻鱼稚鱼在沿岸碎波带的出现和滞留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8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5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到鱼稚鱼754尾,平均密度为10.9尾/网次,以6月的出现尾数最多,5月份最少。平均密度以St.2最高(80.6尾/网次)。通过研究St.2鱼稚鱼的平均体长及生长规律,其平均体长呈逐月递增趋势,表明该鱼以沿岸碎波带作为其保育场。对205尾鱼稚鱼的耳石日生长轮的观察结果,其日轮数与体长呈对数相关,并由耳石日轮数推算出其为3-6月孵化的个体。孵化后约20~46 d的个体在沿岸碎波带水域进行短期生活。鱼稚鱼在保育场的生长规律揭示了在进行海岸工程时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PCR技术,扩增了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比较分析了其种间的序列差异。获得16S rRNA基因的540~560 bp碱基序列,出现26个碱基的插入与缺失位点;获得COⅠ基因的602~604 bp碱基序列,出现2个插入缺失位点;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序列中G平均含量最低,且(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中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在16S rRNA基因片段中,梭鱼出现1种单倍型,鲻鱼为2种单倍型;在COⅠ基因片段中,梭鱼样品中检测到3个单倍型,鲻鱼样品中检测到5个单倍型。以Takifugu poecilonotus为外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获得的NJ系统树基本一致,鲻鱼和梭鱼种内个体分别聚为一支,显示16S rRNA和COⅠ基因适合于梭鱼和鲻鱼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3.
王茜  边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45-1147
[目的]掌握渤海地区梭鱼种群的种质资源状况。[方法]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从45个随机引物中选出20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进行群体分析。其中,梭鱼自然群体共检出了204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13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6.7%;养殖群体中共检出了217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13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59.9%。[结论]目前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人工养殖还未对其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鮻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鮻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 g。方差分析表明,鮻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鮻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鮻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4—5月。鮻的生长速率为0.31 a?1,总死亡系数为1.42 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 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鮻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梭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营养测试方法对6尾梭鱼(雌雄各半)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其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80.90%,粗蛋白含量为17.25%,粗脂肪含量为0.76%,灰分含量为0.83%,碳水化合物为0.26%。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量为干重的82.51%。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占干重的33.14%,占氨基酸总量的40.1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78.40%,符合FAO/WHO的标准。梭鱼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9.63。梭鱼肌肉中含有2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必需脂肪酸ω-6和ω-3家族的比例(6.11:1)合理;EPA+DHA的含量占干重的4.32%,高于其他一些经济鱼类。梭鱼微量元素的比例合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鲻、梭鱼类资源开发及其生态养殖前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鲻科鱼类(Mugilidae)是知名的世界性分布的经济鱼类,广泛栖息于淡水、河口和海水中。鲻鱼Mugil cephalus和梭鱼Liza haematocheila是亚洲地区鲻科鱼类中最主要的经济代表种。鲻、梭鱼属于植食性或腐屑食性,主要摄食环境中的有机碎屑。在养殖生产中,亦可起到净化养殖水域的作用,对维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和优化环境可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从生态养殖角度考虑,广泛开展鲻、梭鱼类养殖,对调整我国当前渔业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fresh fish is an extremely perishable food as compared to other food commodities. In this study, quality deterioration during storage of golden grey mullet (GGM) iced for 0, 6, and 12 h after landing was monitored. Microbiological indices (total viable count, TVC; psychrophilic counts, PTC;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nd Enterobacteriaceae counts, EBC), chemical parameters (pH; 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 peroxide value, PV; thiobarbituric acid, TBA; and free fatty acids, FFA) values increased over the preicing duration. Delayed icing did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s (p > 0.05) in TVC, PTC, LAB, and EBC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storage. All chemical indices increased during storage (p < 0.05).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ensorial analysis of GGM correlated well with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microbiological and raw fish sensorial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shelf life of GGM stored in ice immediately after catch was approximately 10–11 days, while the 6- and 12-h delays in icing shortened the shelf life to approximately 6–7 and 2–3 day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 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梭鱼IL-22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梭鱼脾脏中扩增IL-22用于表达片段,连接至载体pUC57。分别以BamHⅠ和KpnⅠ对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和pQE-30进行酶切,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M15中,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Ni-NTA亲和层析进行纯化。经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SDS-PAGE显示该IL-22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后,IL-22重组蛋白主要在菌体培养上清中表达。通过优化蛋白表达及纯化方法,成功获得了梭鱼IL-22活性蛋白。  相似文献   
10.
测定并分析了梭鱼鳞中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梭鱼鳞中水分含量为51.56%,粗蛋白含量为25.50%,粗灰分含量21.19%,粗脂肪含量为0.06%。检测出梭鱼鳞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47.25%。梭鱼鳞的氨基酸评分(AAS)0.17,化学评分(CS)0.10。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8.74。其构成比例不符合FAO/WHO标准。梭鱼鳞是一种良好的胶原蛋白的提取原料,具有医疗保健的价值,同时还可作为鲜味调料的提取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