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本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 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样品体长范围为40~200 mm,平均体长为(96.73±26.27)mm,体质量范围为0.8~185.9 g,平均体质量为(23.79±23.67)g;(2)经检验雌雄间体长(L)与体质量(W)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体重幂函数关系式为W=2×10-5L3.0021(R2=0.9800);(3)鉴定157个耳石磨片,年龄范围在0~4龄之间,0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5.60%,1龄占18.47%,2龄占6.37%,3龄占7.64%,4龄仅占1.91%;(4)雌雄间体长(L)与矢耳石短半径(SR)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关系式为SR=0.0108L-0.3106(R2=0.8766);(5)生长方程拟合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效果最佳,生长方程为Lt=204.2(1-e-0.4(ti +1.56) ),拐点年龄为1.19龄,对应体长L=136mm,W=50.8 g。  相似文献   
2.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为了探究银姑鱼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栖息环境的变化史,本研究基于调查海域采集的银姑鱼耳石样品,运用ICP-MS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Ca等微量元素,通过分析Sr/Ca比值研究银姑鱼的栖息环境变动,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Sr/Ca比值变化范围在3.39×10-3-8.12×10-3之间,存在咸淡水定居型和咸淡水-海水混合型两种生境类型,另外Sr元素也被证实能较好地示踪鱼类的生境履历。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换,且主要来自密码子第三位点。19尾白姑鱼个体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白姑鱼Cytb全序列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白姑鱼明显分为2个单系群,两组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基于Cytb2%/百万年分子钟计算,其分化时间约为95万年,中、日近海白姑鱼分化事件发生于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近海白姑鱼组群的分类地位的遗传学依据,为白姑鱼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4.
5.
Abstract:   The Quaternary cold period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re thought to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genetic structures of marine species. 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individuals of white croaker Pennahia argentata were sampled from 12 localities throughout its distribution range to estimate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genetic structur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 gene and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Two distinct clades with net genetic divergence of 3% in the control region were detected, one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and the other in Japanese coastal waters. These clades may have been isolated and diverged during Pleistocene low sea levels. Nucleotide diversity was much higher in the Chinese clade than in the Japanese clade.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the two clades was examined using neutrality tests and mismatch analyses,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Pleistocene population expansion in both clades. Molecular variance and pairwise F ST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wo Japanese populations and lack of genetic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s. The significant geographic structure in white croaker suggests a low level of dispersal in this species. The lack of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may reflect a recent range expansion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insufficient time to attain migration-drift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6.
任采妮  麻秋云  戴小杰  叶深 《水产学报》2024,48(1):019306-019306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体长估计值为25.36 cm,生长速率为0.32/年,当前开捕体长(13.52 cm)远小于其初次性成熟体长(17.79 cm);自然死亡系数估计值为0.74,总死亡系数为2.62,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为1.88。基于以上参数,构建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R模型,随着F的增加,YPR先增大后减小,而SSBR则减少。银姑鱼生物学参考点F0.1为0.78,Fmax为3.43,F20%为0.66,F40%为0.33,可知当前捕捞强度远大于防止补充型过度捕捞警戒线F2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估算值,而不同选择性系数,尤其是开捕体长,也直接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结果。研究表明,当前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种群已处于补充型过度捕捞状态,为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适当减小开发力度,增大开捕体长;为提高资源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建议减小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可为银姑鱼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 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2008—2009和2018—2019年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优势体长分别为11~17 cm和10~15 cm,平均体长由14.83 cm减小到12.59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30~100 g和10~80 g,平均体质量由85.88 g降低至52.91 g;2018—2019年的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分别下降了15.1%和38.4%。2个时段异速生长因子b分别为2.84和3.00,表明斑鳍白姑鱼趋向匀速生长。估算的渐进体长由24.15 cm下降为22.05 cm,下降了8.7%,开捕体长由12.56 cm下降至10.29 cm,下降了18.1%。生长参数K分别为0.39和0.32;总死亡系数分别为1.39和1.17,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98和0.90,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41和0.28;估算的开发率分别为0.29和0.24。综上,北部湾斑鳍白姑鱼趋于小型化,目前该资源呈轻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 4 月至2010 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49尾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50尾大头白姑鱼(P. macrocephalus)49尾斑鳍白姑鱼(P. pawak )29 尾白姑鱼(Pargentata)矢耳石样本, 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识别问题。耳石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值, 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 通过判别分析来区分4种白姑鱼的耳石, 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 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 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6.57%25.39%10.02%, 降维效果较好。其中Ⅰ型地标点67, Ⅱ型地标点58, 贡献作用较大, 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 表明白姑鱼属的矢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听沟“蝌蚪纹”的颈部、头宽部和尾部。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结果显示, 截尾白姑鱼、大头白姑鱼和斑鳍白姑鱼的区分效果明显, 判别成功率在81.6%~100%, 白姑鱼区分效果不明显, 判别成功率为58.6%。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石首鱼科特有的“蝌蚪纹”形态进行4种白姑鱼矢耳石种类识别, 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 需要在相关耳石形态学研究与摄食生态学应用中引起注意。本研究以北部湾4种白姑鱼属鱼类矢耳石为例, 利用二维图像分析技术, 检验基于地标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4种白姑鱼耳石形态变异和耳石识别应用上的适宜性, 以及听沟“蝌蚪纹”等主要形态特征在白姑鱼属种类识别的有效性,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耳石形态学在石首鱼科种类鉴定与系统进化、摄食生态学和渔业群体识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