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88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秋浦花鳜是安徽地方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基于当前秋浦花鳜主要的养殖模式,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总结,系统归纳了秋浦花鳜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养殖,以及大水面增养殖等多元养殖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秋浦花鳜均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可进一步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2.
3.
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浸泡免疫后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黏液中抗体消长规律,以揭示鳜局部黏膜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浸泡免疫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鳜皮肤黏液中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211,抗体从开始形成到消失持续21 d;添加佐剂(IMS1312、葡聚糖、莨菪碱、食盐)可以提高鳜皮肤黏液及血清中抗体滴度和相对免疫保护率,其中添加IMS1312组免疫保护率最高,达77.8%,免疫保护与抗体滴度成正相关(R2=0.79,P<0.05);以溶菌酶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在免疫后1周内即抗体未形成时,对鱼体起主要保护作用。此外,通过比较鳜血清与皮肤黏液中的抗体消长规律,发现血清中抗体滴度峰值出现时间较迟(第14天),抗体持续时间较长(42 d),初步推断鳜皮肤黏膜中可能存在相对独立于全身免疫系统的局部黏膜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4.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钟明超(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肾,组织学,白甲鱼,大鳍 ,斑鳜COMPARATIVEANDHISTOLOGICALSTUDIESONTHEKIDNEYSOFVARICORHINUSSINUS,MYST...  相似文献   
5.
以鳜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为代表,采用玻璃纸覆盖技术提取了8株嗜水气单胞菌和1株温和气单胞菌的胞外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8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均有35kDa的共同蛋白带。酶活性和溶血性分析表明,GYK1株胞外产物具有酪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明胶酶活性,但不具备脲酶活性;溶血性较强,蛋白浓度为365μg·mL-1的胞外产物对鳜血细胞的溶血价为213,对加州鲈、银鲫、小白鼠、兔、绵羊、人O型血的红细胞的溶血价在211~214之间。应用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GYK1株的胞外产物进行了初步纯化,得到分子量为35kDa的蛋白带,该纯化产物具溶血性,但溶血性比粗胞外产物降低,对鳜和小鼠血细胞的溶血价均为25。  相似文献   
6.
曾慷 《水产学报》2001,25(5):464-468
采用MTT颜色反应法研究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伴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lin A,Con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离体状态下对健康和ISKNV感染后存活30d或60d的鳜的头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nA和LPS能促进健康鳜头肾淋巴细胞的转化,而对感染后存活30d或60d的鳜头肾淋巴细胞没有作用;纯化的ISKNV对健康鳜头肾淋巴细胞没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但对ConA的作用有抑制,对感染后存活的30d或60d的鳜头肾淋巴细胞,纯化的ISKNV有一定的促进转化的作用,感染存活的鳜头肾中有对ISKNV的免疫记忆性T细胞。另外,用建立的ISKNV PCR检测方法对健康和ISKNV感染后存活的鲜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健康鳜为阴性,而ISKNV感染后存活的鱼,头肾、后肾、脾脏和部分鱼的心脏为阳性。ISKNV在鳜体内形成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水系中江西都昌和闽江水系中福建建瓯2 个群体23 尾长体鳜细胞色素b 全基因的1 141 bp 序 列进行分析,发现15 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7 个,共有13 个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态 度(Pi)分别为0.933(依0.030)和0.00241(依0.030),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中性检验结果显 示Fu爷s Fs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现单峰分布,表明长体鳜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推测扩张年代 约为6 万年前,为更新世晚期。在邻接树和简约性网络图中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交错分布,群体间的Fst 和Nm 值 分别为0.06667 和3.5。AMOVA 分析表明,长体鳜群体内遗传差异(95.17%)大于群体间(4.83%)遗传差异,遗传变异 主要是集中在群体内部,表明都昌和建瓯的长体鳜群体间没有出现明显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奥利亚罗非鱼(♀)、鳜(♂)及其子代间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弘 《水产学报》2004,28(5):594-598
罗非鱼生长快、味道好,是人们喜爱的鱼类,现已是世界性养殖鱼类,但它不能忍受低温,因此影响其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鳜则是名贵性鱼类,但其终生摄食活的鱼虾,这也限制了其养殖的发展。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a)属鲈形目、鲡鱼科,鳜(Sinipercachuatsi)属鲈形目、脂科,它们间的杂交为科间杂交。鱼类科间杂交成功率很低,种间杂交有时可获得具有双亲性状的杂种鱼,有时也可发生雌核发育[1]。本研究中奥利亚罗非鱼雌鱼性染色体为ZW,其卵子如能在鳜精子刺激下行雌核发育,则可在短时间获得奥利亚罗非鱼纯系。在本文中,利用RAPD标记,对…  相似文献   
9.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韩德举 《水产学报》1996,20(2):97-103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0.
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吴雪峰  赵金良 《水产学报》2008,32(6):971-976
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鳜(Siniperca chuatsi)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的结构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序列全长1367 bp,5′端非翻译区43 bp,3′端非翻译区187 bp,开放阅读框(ORF)1137 bp,共编码378个氨基酸。鳜胃蛋白酶原氨基末端存在信号肽和激活肽序列,序列中含有催化活性必需的2个天冬氨酸残基和构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鳜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9.9%~91.2%,表明胃蛋白酶原基因在脊椎动物的长期进化中比较保守。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成功克隆不仅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奠定基础,而且为鱼类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特征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