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抗菌肽是无脊椎动物内源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Crustin Ⅰ是属于抗菌肽的一类物质,是对虾抑制病原感染最重要的体液因子之一。参考基因库公布CrustinⅠ基因序列的设计引物,以抗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凡纳滨对虾血液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以及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克隆到了一个大小为539bp的核酸片段,经序列测定,该片段与凡纳滨对虾cmstin基因同源性达95.6%,而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的Cmstin—like基因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35.1%、30.9%、55.4%。  相似文献   
3.
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Taurasyndrome virus,TSV)是危害对虾养殖的一个重要病原,开展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TSV的病毒分离与鉴别、TSV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改善、TSV与宿主感染后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应加强对TSV的病毒分离和保存技术、TSV的纯化和攻毒技术、抗TSV相关基因和抗TSV药物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对TSV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对虾抗桃拉病毒(TSV)相关基因信息,研究对虾抗TSV分子机理。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TSV感染后存活凡纳宾对虾与未感染凡纳宾对虾的基因差异表达文库,并通过相对定量PCR以及斑点杂交分别对SSH的效率以及文库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PR凡纳宾对虾和SPF凡纳宾对虾攻毒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2%和90%;在SSH系统中,相对于未进行杂交的cDNA样品,杂交后的cDNA样品的β-肌动蛋白(β-actin)几乎没有被检测出,说明SSH操作系统是高效率的。通过文库构建则获得正负2个文库,其中正库含阳性克隆1051个,负库含阳性克隆580个;而经斑点杂交验证,共获差异表达克隆321个,其中攻毒组高表达克隆270个,未攻毒组高表达克隆51个。可见,SPR凡纳宾对虾具有较强的抗TSV能力,以之为基础构建的对虾基因差异表达文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由文库得到的基因信息对获取对虾抗(TSV)相关基因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筱珊  胡智博  费荣梅 《水产学报》2017,41(10):1623-1630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威胁对虾养殖的重要病毒。为了调查这3种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的PCR检测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采集的1436尾对虾样品进行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WSSV阳性率为17.20%,TSV阳性率为0%,IHHNV阳性率为39.48%。对江苏不同地区分离出的5株IHHNV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数据显示这5个地区的毒株均属于Ⅰ型感染株,与韩国株的进化关系较为接近。本研究通过调查以上3种病毒病在江苏境内的流行情况,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江苏不同地区的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均为Ⅰ型,研究结果对养殖虾的疾病防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广东沿海对虾育苗场的南美白对虾亲虾暴发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亲虾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还有一些亲虾同时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发病对虾体色发红,部分对虾体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对这些病毒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导致本次对虾传染病的WSSV基因片段与基因库已报告的WSS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确定这些亲虾主要因感染了WSSV和TSV而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养殖对虾6种病毒,包括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对虾杆状病毒(BP)和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选择各自的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首先进行了单一病毒的PCR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同时特异性检测6种对虾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的验证。50μl反应体系,Mg2+的最佳浓度为5mmol/L,ExTaq酶最佳用量为3.75U,反应程序中最佳退火温度为55.5℃。6种病毒之间以及与对虾基因组都存在很好的特异性。最终经试验验证,该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对WSSV可达104拷贝,IHHNV可达102拷贝,HPV可达104拷贝,TSV可达103拷贝,BP可达105拷贝,IMNV可达105拷贝。虽然该多重PCR方法灵敏度不如单一的PCR检测高,但是通过实际样品检测验证了该方法省时、消耗较少,又不失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靠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体的复眼、肝脏、心脏、鳃和肌肉等5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4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将健康虾与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病虾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同工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不同组织均有分布,但在酶活性和条带数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中4种同工酶均在肝脏组织中表达最强,ACP和POD在肌肉中、EST在复眼中表达最弱,AKP在复眼中不表达。感染TSV后,病虾的ACP和AKP均出现酶带数量减少和酶活性降低,如病虾的AC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鳃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2、1和1条,酶活性也呈现下降;AK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肌肉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3、4和3条,且酶活性均明显降低;而病虾的EST和POD表达的酶带数和酶活性却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肝脏和心脏中,EST分别新增3条和5条酶带,POD各新增1条酶带。总之这4种同工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肝脏中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肝脏中这4种同工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凡纳滨对虾桃拉综合症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