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通过对野生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引种研究,分离出优良棱柄马鞍菌菌种,并在原始云杉(Picea asperata)林下仿生种植,既提高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量,并掌握了其仿生种植技术,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下产业发展,还有效推动了棱柄马鞍菌野生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2013~2015年期间,每年3月31日到5月28日,调查新疆喀什地区裂盖马鞍菌(Helvella leucopus)的发生情况和环境因子,持续3年调查结果表明:在胡杨林和毛白杨中均有子实体发生,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发生在土壤pH 8.0左右、有机质含量20~36 g/kg、全氮含量0.8~1.3 g/kg和速效钾含量189~293mg/kg的地区;野生子实体形成期的土壤温度5.0~26.4℃,空气湿度20%~35%,光照3000~8000 lux.  相似文献   
3.
以2种马鞍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菌丝颜色、密度、均匀度、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氮源对2种野生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马鞍菌对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氮源均能利用,说明其有较广的氮源谱,但利用程度有所差异,表现为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优于无机氮源和氨基酸氮源的培养基.2种马鞍菌在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洁白、浓密、均匀,菌丝长势为5分,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生长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5.5和45.0.综合分析马鞍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进口导水锥支架对"马鞍区"和设计流量工况下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力性能以及水泵内部流场的影响。【方法】基于RANS方程和SST k-ω湍流模型进行三维计算,选择立式轴流泵装置进行有无进口导水锥支架方案的对比分析,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结果】小流量工况下,无进口导水锥支架方案立式轴流泵装置进水流道出口出现流动回流,形成大范围回流漩涡,造成进水流道堵塞,引起大量低频压力脉动,并产生能量损失,致使扬程突降,出现马鞍区。有进口导水锥支架方案可以有效抑制回流漩涡的范围和强度,降低低频压力脉动,提高泵装置稳定性。马鞍区最低点扬程上升5.5%,明显消除马鞍形。设计流量工况,进口导水锥支架的设置增加了叶片做功能力,抵消了支架的部分水力损失,使得扬程下降较小,约1.3%,内流场较为均匀。【结论】进口导水锥支架在工程应用中具备改善立式轴流泵装置马鞍区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实验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3 496种小黄鱼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岛礁内部水域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礁生境斑头六线鱼的摄食习性,基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多网目组合刺网调查获取的252尾斑头六线鱼样本,研究了斑头六线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策略。结果表明斑头六线鱼主要摄食端足类的麦秆虫,是以麦秆虫为主食的狭食性鱼类。斑头六线鱼摄食种类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端足类,表现为狭食性的摄食特性,冬季主要摄食蟹类、腹足类和其他类,表现为广食性的摄食特性。  相似文献   
7.
对皱马鞍菌(Helvella crispa)液体培养过程中不同胞外酶活性和还原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在28 ℃、110 r,/min恒温振荡培养条件下,皱马鞍菌菌丝体生物量在第13天达峰值(9.40 g/L);发酵 液pH值逐渐上升,从第9天(8.24)后基本保持平稳;胞外蛋白含量于第6天达峰值(8.30 mg/mL);胞外还原糖 含量急剧上升,至第3天达峰值(20.43 mg/mL),之后迅速下降,到第8天降为1.38 mg/mL,此后一直维持在1 mg/mL水平。皱马鞍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顺序为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淀粉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第3天,并一 直保持在较高水平;CMC酶6 d后急剧分泌,第7天达峰值,之后又急速下降;愈创木酚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 高峰出现最晚,均在第14天。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在培养期间始终很低,而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呈阶梯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白柄马鞍菌为生长在荒漠地区特有品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区分布广泛;一般在胡杨林带趾被枯枝落叶覆盖着,深约2~3cm,一年出菇一次,菌盖波折多皱,色黑近似木耳,食之菌肉柔软细腻,味道鲜美,目前仍处在野生状态。营养成分经分析比较;总的具备食用菌一般特性,其中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极为丰富。维生素C高于银耳、维生素B_1高于银耳、木耳、维生素B_2高于银耳、香菇、平菇。人体必需氢基酸含量比双孢蘑菇、香菇、平菇、松蕈、竹荪都高。人体半必需氨基酸及其精氨酸、但氨酸含量高于双孢蘑菇、香菇、平菇、粗柄羊肚菌、松蕈、竹荪。因此说白柄马鞍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利用价值较高的野生食用菌。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并保护其野生资源,进一步进行研究人工驯化和繁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南疆阿拉尔地区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内伴生菌的种类与数量,结果表明: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内有细菌、放线菌、真菌三种菌,与子实体根系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一致,但其数量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要少,不同地点该菌子实体伴生菌的数量有所不同,从而证明裂盖马鞍菌子实体内存在伴生菌。  相似文献   
10.
曾红  胡建伟 《食用菌》2006,28(6):19-20
本试验用悬滴法、漂浮法、玻片法这3种方法观察裂盖马鞍菌孢子的萌发,结果表明,玻片法由于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土壤中物理、化学因素对裂盖马鞍菌孢子的影响,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裂盖马鞍菌孢子萌发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有效、科学的观察裂盖马鞍菌孢子萌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