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不同来源微粒子孢子间血清学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郭锡杰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4,20(3):154-157
应用玻片凝集法和酶标抗体法比较了几种不同来源微粒子孢子间的血清学关系,包括本所保存的家蚕微粒子孢子(BmN.b),从安徽绩溪和江苏东台的饲养蚕中收集到的微粒子孢子和从四川收集到的蓝叶虫(phyllobrotiacarmataBaly)微粒子孢子。结果表明,绩溪、东台微粒子孢子与BmN.b之间具有相同的血清学关系,而蓝叶虫微粒子孢子与BmN.b之间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2.
2种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及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湖南蚕区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分离到的2种微孢子虫感染家蚕,观察微孢子虫的寄生组织、生活史以及原代微孢子虫与在蚕体侵染繁殖的第1代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作为探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关系的病原生物学依据之一。用Giemsa染色镜检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可在家蚕幼虫体内全面寄生,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脂肪体、生殖腺、肌肉组织、气管丛等组织中均能检出。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并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结果显示在家蚕体内继代的源自菜粉蝶和桑尺蠖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与Nb基本一致,孢子壁由3层组成,极体分为前后2部分,极丝同型,核成对出现,核形不规则,核膜双层,粗面内质网附含大量的核糖体,孢子后部有后极泡。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的发育过程较为相似,所有时期的核都成对出现,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分别为72、96 h。  相似文献   
3.
微孢子虫的发芽及对细胞的感染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M32 (Thelohantia)、Nosemabombycis、M12 (Vairimorpha)和来自大菜粉蝶 (PierisbrassicaeLinnaeus)的微孢子 (PBL)经KOH或EDTA法诱导后 ,调查其在PBS、TEK或Grace培养液中的发芽率和对Bm、Antheraeaeucalypti细胞的侵染性。结果表明 ,同一种发芽方法 ,4种微孢子的发芽率存在明显差异 ;发芽培养液不仅影响发芽率 ,而且也影响微孢子原虫对细胞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糖蛋白在免疫识别、信号转导等生命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研究微孢子虫糖蛋白及其糖基化类型,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微孢子虫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进行分析。真核生物的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中有6种主要酶类,包括己糖激酶、磷酸甘露糖酶、GDP甘露糖磷酸化酶、Dol-P甘露糖合成酶、甘露糖转移酶、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肠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比氏肠道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bieneusi)和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antheraea)的这6种酶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及结构域类型,发现这些酶的垂直同源基因比较保守,多重序列比对表明在6种微孢子虫之间,6种酶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同属的微孢子虫多聚为一簇。研究结果表明,N.bombycis、N.ceranae、E.cuniculi、E.intestinalis和N.antheraea 5种微孢子虫的O-甘露糖糖基化的蛋白质修饰通路是完整、保守的,然而在E.bieneusi中,其关键酶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短,只有342个氨基酸,缺失了关键结构域PMT,因此可能无法完成O-甘露糖糖基化修饰。以上微孢子虫的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中6种主要酶的序列信息,为后续解析家蚕微孢子虫糖基化通路及对糖蛋白糖基化类型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孢子虫单抗金银染色法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徐兴耀  宁波 《蚕业科学》1998,24(1):11-14
使用新构建的抗家蚕微孢子虫(N.b)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金银染色(IGSS),进行检测N.b。设计6种温度和5种时问,对N.b等9种微孢子虫检测,结果表明,该细胞株单抗直接IGSS法最佳工作条件:胶体金标记pH值6.2~6.5,金标抗体染色37℃、保湿30min,经显影后光镜观察,N.b孢子周边被染上棕褐色,其它类型孢子呈无色或浅褐色;实验还比较了抗原涂片后,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固定,结果甲醇固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 SSU rDNA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了EHP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60℃的退火温度时扩增效果最好,产物的熔解曲线为1个单峰,构建的方法对8.3×101-8.3×108 copies/μ1的EHP SSU rDNA片段的检测响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产物阈值循环数(Ct)与模板起始量的对数[log(Sq)]的关系为Ct=-3.369 log(Sq)+39.364 (R2=0.992),扩增效率为98.1%,检测灵敏度下限为8.3× 10(1) copies/μ1,在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组内和组间重复性.对实际样品的检测表明该方法比已报道的套式PCR的检测灵敏度约高4倍.利用本方法对采集自江苏、海南和山东的3批凡纳滨对虾样品的肝胰腺组织DNA (HpDNA)中的EHP SSU rDNA进行了qPCR检测,结果显示,EHP的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肝胰腺中EHP载量在103 copies/(ng HpDNA)时代表了较高的风险水平.本研究建立的q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定量的优点,所建立的方法及检测数据可为EHP的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scribe a Nosema infection in a Phyllotreta nigripens population. The parasite was identified as Nosema phyllotretae. The spores are oval, 3.97±0.47 μm (2.85–4.75) in length and 2.19±0.36 μm (1.90–2.85) in width. The polar filament has commonly 14 coils. The spore wall is 138–200 nm thick and made up of a clear endospore (88–140 nm) and a uniform exospore (40–70 nm). The polar filament measures 100–125 nm in diameter in the mature spirals. The polaroplast is thin lamellar. This study presents P. nigripens as a new host for N. phyllotretae and a second infection locality in Turkey.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相似文献   
9.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感染家蚕后未见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解析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染色体结构维持(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SMC)蛋白的分子特性,鉴定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的SMC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旨在丰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SMC的基本信息,为功能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Expasy网站的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SMC的理化性质、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利用MEME软件鉴定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SMC的保守基序,采用TBtools软件鉴定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SMC的结构域,通过Mega 11.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的SMC系统进化树。结果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SMC包含1 102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5787H9418N1526O1771S41,相对分子质量约130 020,脂溶系数为93.49,等电点为8.28,平均亲水系数为−0.740,亲水氨基酸多于疏水氨基酸,不含典型信号肽;包含50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6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及28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包含787个α−螺旋、106条β−折叠、49个β−转角及160个无规则卷曲;可同时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海伦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hellem、麦格水蚤汉氏孢虫Hamiltosporidium magnivora、颗粒病微孢子虫Nosema granulosis、康氏泰罗汉孢虫Thelohania contejeani、菲尼斯毕罗酵母Piromyces finnis、指间毛廯菌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紫色毛廯菌Trichophyton violaceum、发廯菌Trichophyton tonsuran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melleus 的SMC中预测到相同的9个保守基序;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上述其他9个物种的SMC中均含有1个SMC_N结构域和1个SMC_hinge结构域。进一步分析发现,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与菲尼斯毕罗酵母的SMC序列相似性最高(61.96%),与康氏泰罗汉孢虫的SMC序列相似性最低(34.73%);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与颗粒病微孢子虫的SMC聚为一支,置信度达到99%,进化距离最近。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东方蜜蜂微孢子虫SMC的分子特性,丰富了SMC的基本信息,并揭示SMC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微孢子虫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为功能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