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林业   53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60篇
  368篇
综合类   367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抚郡农产考略》是清末江西有代表性的农学著作,不仅保存有抚州地区大量农产种类、栽培与加工技术等资料,还包含了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作者何刚德已经认识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对生产有束缚作用,他在记载各类农产品时,提出“价值”的概念且用货币价格对其衡量,并深入揭示了农产品上市时间、供求、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进而寻求增值之道。何氏提倡多种经营,大力种植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发挥柑橘、甘蔗等名优特产优势,促进农业的商品化生产。他还建议通过深加工的方式获取更高利润,并对未能引进西方的先进加工技术而感到惋惜。《抚郡农产考略》体现了中国近代官僚知识分子对农业经济转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中平原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的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西安、渭南与咸阳 4地 (市 )的 1 949~ 1 999年的逐年小麦单产记录序列以及 4地 (市 )的气象观测站点自建站以来至 2 0 0 0年近 5 0年的气象记录序列 ,对关中地区小麦产量与年均温、年降水作相关分析 ;探讨了关中地区小麦单产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的评价模型。结果发现 :关中平原气候具有暖干化趋势 ;随着气温变暖 ,小麦产量增加幅度减小 ;小麦产量对降水波动的响应比对气温波动的响应显著。  相似文献   
3.
4.
Cropland productivity has been signiifcantly impacted by soil acidiifcation resulted from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especialy as a result of excess ammoniacal N input. With decades’ intensive agricul...  相似文献   
5.
6.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ern Gangetic Plain (NGP) Zone of India were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evailing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SOC stock. Area Spread Index (ASI) approach was used to collect soil samples from the NGP areas supporting predominant cropping systems. Exponential ordinary kriging was found most suitable geo‐statistical model for developing SOC surface maps of the NGP. Predicted surface maps indicated that 43.7% area of NGP had 0.5–0.6% SOC, while the rest of the area was equally distributed with high (0.61–0.75%) and low (< 0.5%) SOC content levels. Averaged across cropping systems, maximum SOC content was recorded in Bhabar and Tarai Zone (BTZ), followed by Central Plain Zone (CPZ), Mid‐Western Plain Zone (MWPZ), Western Plain Zone (WPZ) and South‐Western Plain Zone (SWPZ) of the NGP. The SOC stock was above the optimum threshold (> 12.5 Mg/ha) in 97.8, 57.6 and 46.4% areas of BTZ, CPZ and MWPZ, respectively. Only 9.8 and 0.4% area of WPZ and SWPZ, respectively, had SOC stock above the threshold value. The variation in SOC stock was attributed largely to carbon addition through recycling of organic sources, cropping systems, tillage intensity, crop or residue cover and land‐use efficiency, nutrient‐use pattern, soil texture and prevailing ecosystem.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balanced use of nutrients, inclusion of legumes in cropping systems and agro‐forestry were suggested for enhancing SOC stock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7.
生态化造林绿化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和经济工程,既强调造林绿化对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演替的功能,也注重造林绿化对地方经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贡献。依据西藏"两江四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从生态化的角度,对区域内造林绿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措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但由于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湿地萎缩,并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简述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主要功能,分析了造成湿地萎缩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DRASTIC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平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交通工业基地和农牧业基地。近几十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破坏,产生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松嫩平原潜水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分析了影响松嫩平原固有脆弱性的最主要的7个水文地质参数,将研究区划分为75个评价单元,应用公式构建各单元归属于各个级别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矩阵,得出脆弱性评价结果,绘制出脆弱性分布图。结果表明脆弱区(易污染区)只分布在吉林省王府~伏龙泉南部高平原区很少一部分;较脆弱区(略易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各条主要河流两岸及其较大支流河漫滩,低阶地以及中部的低平原区。评价结果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干旱是影响该区域冬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该研究基于华北平原44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土壤和田间管理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为农业干旱指标,基于调参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er,APSIM),评估了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造成冬小麦减产率空间上均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开花-成熟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26.8%)高于拔节-开花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19.1%),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小;随着干旱等级的加重减产率增大,开花-成熟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6.5%、32.8%和44.9%,拔节-开花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0.3%、18.8%和28.6%。结合冬小麦实际播种面积得到各生育阶段干旱对总产的影响,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山东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