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为研究广西小土窝螺不同地理株线粒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rRNA,rrnL)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广西大片吸虫6个流行地区96个小土窝螺样品的rrnL基因进行PCR扩增,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Star 5.0及MEGA 4.0软件加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地区小土窝螺rrnL基因PCR扩增长度约500 bp,在长度为273 bp的序列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49%。百色、南宁和桂林3个地区相同地理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线粒体rrnL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研究小土窝螺种群遗传变异的良好分子标记。本研究为阐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用斑点杂交试验检测苏、皖7县市肝片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Galbapervia)的感染情况,共检测小土窝螺777个,阳性33个,阳性率为4.25%,其中江苏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为4.33%,安徽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是4.11%,结果表明本地水牛肝片吸虫感染率与小土窝螺阳性率呈正相关趋势,斑点杂交试验检测中间宿主小土窝螺可预测牛羊感染肝片吸虫的严重程度,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值得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广西小土窝螺不同地理株线粒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rRNA,rrnL)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广西大片吸虫6个流行地区96个小土窝螺样品的rrnL基因进行PCR扩增,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Star 5.0及MEGA 4.0软件加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地区小土窝螺rrnL基因PCR扩增长度约500 bp,在长度为273 bp的序列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49%。百色、南宁和桂林3个地区相同地理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线粒体rrnL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研究小土窝螺种群遗传变异的良好分子标记。本研究为阐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用斑点杂交试验检测苏、皖7县市肝片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Galba pervia),共检测小土窝螺777个,阳性33个,阳性率为4.25%,其中江苏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为4.46%,安徽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是4.11%.结果表明本地水牛肝片吸虫感染率与小土窝螺阳性率呈正相关趋势,斑点杂交试验检测中间宿主小土窝螺可预测牛羊感染肝片吸虫的严重程度,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值得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培育大片形吸虫囊蚴,着重研究大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和临床病理变化.人工培养和孵化大片形吸虫虫卵,用孵化出来的大片形吸虫毛蚴感染中间宿主小土蜗螺,收集大片形吸虫囊蚴,再用囊蚴感染试验小鼠.结果显示,囊蚴经口感染试验小鼠后1周即可在肝脏找到虫体,幼虫可在小鼠体内发育生存7~8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染囊蚴数量不同,可给小鼠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变,甚至造成死亡.剖检小鼠可见肝脏质地脆,颜色发黄,脾脏肿大等严重病理变化.因此,可利用小鼠作为大片形吸虫幼虫感染的试验动物,进行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宋志慧  杨鲁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39-10441
[目的]探讨2,3,5-三氯酚和2,3,6-三氯酚对小椎实螺的毒性指标。[方法]以小椎实螺为供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小椎实螺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2,3,5-TCP和2,3,6-TCP对小椎实螺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2,3,5-TCP和2,3,6-TCP对小椎实螺的96 h LC50分别为0.525和1.925 mg/L,毒性顺序为:2,3,5-TCP>2,3,6-TCP;2,3,5-TCP和2,3,6-TCP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2,3,5-TCP和2,3,6-TCP暴露1 d胁迫小椎实螺POD为诱导-抑制效应,暴露3和5 d胁迫小椎实螺POD为抑制效应,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不同酶活性变化显著。[结论]为进一步探讨氯酚对腹足动物的毒性机理以及对氯酚化合物污染的早期诊断与生态风险评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