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6篇
  3篇
综合类   170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盾叶薯蓣人工栽培面积在秦巴山区及长江中上游地区迅速扩大,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盾叶薯蓣生产主产区病害日益加重,除盾叶薯蓣根(茎)腐烂病、炭疽病外,白绢病的危害日益加重。在夷陵区一般发病率达8%,严重地区达30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蹄金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等研究,鉴定其病原菌为小核菌属真菌。对其发病规律研究发现武汉地区每年8、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用杀毒矾、世高和雷多米尔锰锌等药剂进行喷雾或淋灌对该病皆有良好抑制作用,淋灌的防效优于喷雾。对病穴的处理可进行挖除补铺,并结合撒施草木灰、磷酸二氢钾细土均可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inn.)又名菖蒲鸢尾,是鸢尾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及亚洲西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池中能安全越冬.随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的开展,黄菖蒲在水湿地、湖畔、池边的栽植逐渐增多,而病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黄菖蒲白绢病是发生普遍且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4.
魔芋病害以腐烂病和白绢病发病最为严重,称之为魔芋的“两大克星”。这两大病害病菌传播快,发病严重时,会造成绝收。因此,在栽培魔芋时,要注重防治,且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以达到根治两大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于2015年进行了花生白绢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SC和40%氟硅唑EC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较好,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连作6年魔芋的重病地上,应用生物药肥防治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药肥与习惯施肥相比,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4.7%和16.3%,每公顷增产魔芋2602.5kg,增15.3%,纯增收入4 136元,投产比为1:4.87.  相似文献   
7.
鱼腥草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草属药食两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利尿通淋、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鱼腥草是桂林市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连年种植,导致鱼腥草白绢病发生严重,已经成为阻碍鱼腥草生产的一大因素。本文总结了鱼腥草白绢病的发病条件和规律,提出了鱼腥草白绢病的防治方法,即避免连作、科学选地、选种及种茎消毒、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等,以期减少白绢病造成的损失,科学有效地防控白绢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用量的播前条施及苗期根际撒施方式, 研究4%噻呋酰胺颗粒剂对花生茎腐病及白绢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 用量7.5~30 kg·hm-2时, 对茎腐病防效为33.3%~70.8%, 对白绢病防效为25.9%~60.3%, 对成熟期死苗防效为23.8%~57.1%;随着用量的增加, 防效呈增高趋势, 但就经济用药而言, 建议用量15 kg·hm-2为宜。对茎腐病而言, 基施效果好于追施;对白绢病而言, 追施效果好于基施。因此, 建议施用4%噻呋酰胺颗粒剂15 kg·hm-2, 采取基施和苗前期追施的方式分别用于花生茎腐病和白绢病防治示范。  相似文献   
9.
茉莉白绢病(Sclerotium roltsii Sacc.)又称败花病、白毛病、油菜籽病及菌核根腐病,是茉莉根部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茉莉花种植区普遍发生,长年连作区常致茉莉花大面积枯死。该病由土栖真菌引起的,其病菌的寄主范围极广,能为害木樨科、茄科、豆科蔬菜、瓜类,以及棉、麻、向日葵、苹果和茶树等200余种植物的根及茎基部,导致根腐和基腐。  相似文献   
10.
对秦巴山区魔芋白绢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M3具有致病性,菌落正面白色,菌丝发达呈放射状,背面呈淡浅黄色,后期形成茶褐色菜籽状菌核,直径为1.2~2.3 mm,具有蘑菇气味;经16 S rDNA-ITS序列相似性分析,该病原菌与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KY640625.1)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于半知菌亚门,其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菌株M3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值为7,碳源利用以麦芽糖最好,乳糖最差;氮源利用以酵母粉最好,硝酸铵最差。该研究结果为秦巴山区魔芋白绢病的绿色防控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