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43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563篇
林业   2773篇
农学   1291篇
基础科学   280篇
  457篇
综合类   9149篇
农作物   768篇
水产渔业   843篇
畜牧兽医   3134篇
园艺   2826篇
植物保护   1811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572篇
  2015年   765篇
  2014年   1117篇
  2013年   1088篇
  2012年   1621篇
  2011年   1586篇
  2010年   1304篇
  2009年   1366篇
  2008年   1445篇
  2007年   1222篇
  2006年   1279篇
  2005年   1010篇
  2004年   728篇
  2003年   421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71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315篇
  1998年   388篇
  1997年   303篇
  1996年   362篇
  1995年   391篇
  1994年   392篇
  1993年   344篇
  1992年   359篇
  1991年   311篇
  1990年   285篇
  1989年   263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珊 《花卉》2020,(11):10-13
杜鹃花科除了杜鹃花属,大部分属的花朵为钟状、坛状、圆柱状,下垂的花朵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铃铛、又或是一串串风铃挂在枝头,小巧精致的模样仙气十足,惹人喜爱。杜鹃花科铃铛专辑写到最后一辑,让我们看看还有哪些迷人的小铃铛:1.青姬木Andromeda polifolia青姬木属。常绿灌木,植株高30~45厘米。多分枝。叶窄,革质,绿色,有光泽,脉深凹。花簇生于枝顶端,坛状,粉红色。产北半球温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辣椒种质,本试验利用种属特异性引物对根结线虫病原物开展分子鉴定,确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接着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10份中国辣椒种质进行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鉴定,计算根结指数和卵粒指数,并通过比较隶属函数,发现其中3份辣椒种质对象耳豆根结线虫表现为高抗,抗病性最强的是L518M和L525-1M,L42M次之;10份表现为中抗;7份表现为感病,抗病能力最弱的是L69-1M;未发现免疫品种.本研究发现中国辣椒种质的抗病性整体高于一年生辣椒,是重要的抗病种质来源,可用于象耳豆根结线虫抗病育种和后续抗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云南林业》2020,(1):56-59
槭树科仅有槭属和金钱槭属两个属,其中金钱槭属有云南金钱槭和金钱槭两个种,均为我国特有(Sun,2018)。槭属全球共约有129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部分热带地区,我国该属植物约99种,其中63种为特有种(Sun,2018)。漾濞槭(A.yangbiense Y.S.Chen et Q.E.Yang)特产于我国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其发现比较偶然。  相似文献   
4.
远缘杂交及异源多倍化导致许多重要作物的起源与进化,而芸薹属栽培异源四倍种是研究作物异源多倍化的模式系统之一。异源多倍体是如何调控及协调来自不同二倍体祖先的不同基因组的遗传行为及基因表达,是过去二十年间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利用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一方面揭示出芸薹属及其他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表现出动态性质,即在形成初期及长期进化过程中持续发生遗传及表观遗传的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基因表达模式改变,包括非加性表达、超亲表达、表达水平显性、部分同源偏向表达、基因剂量平衡效应等现象。上述基因组结构、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控,使新产生的多倍体得以成功进化为新物种。  相似文献   
5.
栎属(Quercus Linn.)植物叶片的营养品质是选育饲料用柞树新品种的重要考核指标。测定10种栎属植物高干乔木植株叶片中的18种营养成分含量,其中总糖、还原糖质量比分别为33~85 mg/g、32~83 mg/g(变异系数分别为25.9%和25.1%),粗蛋白质量分数为14.8%~19.9%(变异系数8.7%),粗脂肪质量分数为2.3%~3.1%(变异系数9.8%),粗淀粉质量比为52~85 mg/g(变异系数16.1%),粗纤维质量分数为22.3%~26.7%(变异系数5.8%),灰分质量比为38~59 mg/g(变异系数14.2%),水分、全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9.5%~59.4%和2.36%~3.18%,全磷质量比为4.44~17.06 mg/g,全钾、铁的质量比分别为8.29~11.80 mg/g和0.306 0~0.597 8 mg/g。对栎属植物叶片中不同营养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和全氮含量均与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和0.841),粗蛋白与粗淀粉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与粗脂肪和硒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粗脂肪与灰分和全氮的含量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粗淀粉与还原糖、全氮、硒的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全氮与粗蛋白的含量(相关系数为1.000),其次是总糖与还原糖的含量(相关系数为0.990)。以栎属植物叶片中18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为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前5个主成分对解释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501%。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了总糖、还原糖、粗脂肪、粗蛋白、全氮、全磷等的含量信息,包含了原来信息量的30.341%,命名为主要能量因子;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3.073%,也包含粗蛋白和全氮的含量信息。聚类树在组间联结20处,将供试的10种栎属植物分成3类:第Ⅰ类和第Ⅱ类包括槲栎组的8个种类;第Ⅲ类为麻栎组的2个种类。研究结果丰富了栎属植物叶片营养成分的基础数据,并且基于叶片中营养成分含量的聚类可作为栎属组间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异硫氰酸丙烯酯毒杀松材线虫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其对线虫虫体形态、运动行为、体内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及处理前后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异硫氰酸丙烯酯处理后的松材线虫虫体形态严重扭曲,运动形态出现由正常的S形变化为多节弯曲和螺旋状卷曲等异常状况,线虫行动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迟缓,最终呈C形、新月形或直接死亡。随着异硫氰酸丙烯酯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线虫体内总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线虫体内CAT、AChE和GST活性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细胞受到极大的影响,神经系统遭到破坏,解毒能力明显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利用异硫氰酸丙烯酯作为植物源杀线虫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莹 《烟台果树》2020,(2):46-47
猕猴桃又称奇异果,为猕猴桃属猕猴桃科木质藤本或小灌木。因其果实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C、营养丰富等特点,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自20世纪被人工驯化以来,全世界的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陕西、四川、河南等省份有大面积的栽植。山东省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2013年当地果农从上海市引入猕猴桃进行种植,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且新品种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8.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自然界中的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了分离和种属区分,并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土壤、粪便等材料中获得了2类活性较强的捕食线虫性菌株:即套捕型(hooping)捕食线虫性真菌和粘捕型(sticking)捕食线虫性真菌。主要的代表种类有3种。这些捕食线虫性真菌在捕食性结构分生孢子形态及某些生物学特性上有一定差异。套捕型捕食线虫性真菌代表种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ara)和梨形指环菌(Dactylaria pyriformis),它们以菌环、菌网作为捕食性结构(器官),以套捕方式杀灭线虫幼虫。梨形指环菌可产生多量厚垣孢子(chlamyalospore)。粘捕型捕食线虫性真菌代表种为纺锤隔指孢菌(Dactylella ellipsospora)。可形成菌结捕食线虫性结构,以粘捕的方式杀灭线虫幼虫。结果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在土壤和家畜粪便中的分离率是40.41%;此类菌适合于生存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植质的环境中。在温暖季节时,采用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易于对其进行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9.
驱虫剂能防止线虫对动物的侵害,但随着虫体耐药性的产生,人们不得不以增加药物剂量或治疗频数来取得防治效果,或不断寻求新药以克服业已产生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越来越青睐绿色食品,越来越注意食品的安全问题,造成各种化学驱虫剂的使用逐渐减少,有的国家和地区对一些化学驱虫药物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正在探讨应用真菌来抑制线虫的感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望成为生物防治线虫感染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